日前,中國和美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格拉斯哥大會期間發布《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兩國宣布計劃在此決定性的十年,根據不同國情,各自、攜手并與其他國家一道加強并加速旨在縮小差距的氣候行動與合作,包括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和氣候技術創新。
這份宣言的發布,意味著未來低碳經濟將在各個領域中滲透,是各個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最佳的均衡點
據歐洲
運輸經濟研究機構得出,運輸產生的一氧化碳占全歐洲一氧化
碳排放量的75%。在發展中國家,物流運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據了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40%。可見,物流業造成的能源消耗和廢氣的高排放
問題嚴重,物流行業必然是減碳目標的重點領域。
物流一直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歐洲、美國,即便有制造業空心化的趨勢,整個物流成本也占到了GDP的7%-8%。中國制造業發達,單位GDP所需的運輸量更多,物流占到GDP比重雖已逐年下降,但2020年仍占14.6%,高于歐美的8%左右。所以,對中國的減碳任務來說,物流行業不可或缺。
從國內看,現在電商已經是中國人的日常不可或缺之物。但與此同時,與傳統實體店鋪背后的“批發—零售”物流體系不同,電商采取點對點配送,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無縫連接,大大縮短了銷售和流通環節,降低了成本,但與此同時,也提升了對物流的需求。從更大范圍看,全球化的基礎就是物流,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購買原材料,銷售產品,會涉及到長途的運輸。
所以,當一個中國人要吃挪威的三文魚,上海人要吃
四川的臘肉時,顯然,比起本地產品,這些更優質、更有特色的產品,會增加物流的需求,
碳足跡很高。
所謂產品的“碳足跡”,就是產品從原料、制造、運送、使用、最后到棄置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過程中,排放出來的所有溫室效應氣體,以及涉及到的環境負荷量。這當中,物流占了相當比例。
那么,如果在地區比較優勢、產業優勢、地方特色產品與供應鏈,產品全過程低碳足跡之間做一個妥協,找到一個最佳的均衡點呢?
答案就是綠色物流。通過綠色倉儲、綠色包裝、綠色配送、綠色回收、綠色科技,提升物流行業的效率,降低物流行業的碳排放。商務部研究院國際
市場所以雙11物流為例,發布了《物流產業互聯網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報告》,報告指出:“推動綠色低碳,正是物流高質量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
碳邊界
對于物流行業的外向型發展來說,碳排放也會成為一個關鍵因素。
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已成為國際共識,供應鏈
碳管理的要求已在全球逐步啟動,“低碳”減碳已經成為全球物流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早在2007年,丹麥馬士基物流公司于公布其“供應鏈碳檢測”環境服務提議,通過“馬士基碳足跡核算器”,堅持量化控制其供應鏈碳活動產生的碳足跡,進而優化其供應鏈節
減排。
這方面,中國也在做。據中環聯合
認證中心測算,使用原箱發貨、裝箱算法、環保包材的“綠色物流包裹”單位減碳量分別可達358g、62g和22g,物流全鏈路可減碳超過1000g。過去一年,基于菜鳥綠色物流全鏈路環節已產生194.47億次綠色物流行為,共減碳超25萬噸。
國際上大型物流企業歷史普遍超過50年,甚至達到100年。中國經濟與電商紅利,刺激了國內快遞企業的爆發式增長,有潛力實現趕超。過去20年,中國的物流企業實現了全球成長最快。基于中國龐大的對外出口,發展迅速的對外電商,未來中國物流企業,必定會參與國際競爭。這種情況下,物流全產業鏈的碳排放很可能成為一個關鍵門檻。
今年3月10日,歐洲議會投票通過了支持設立“碳邊界調整機制”的決議,這意味著從2023年起將對歐盟進口的部分商品征收碳關稅。雖然歐盟“碳關稅”
政策還存在爭議,但是分步實施已是大概率事件。
“碳關稅”將逐步根據進出口商品隱含碳排放征收額外關稅,這對高碳產業將帶來影響,將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焦點。從物流角度減碳,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碳關稅的影響,提高出海競爭力。未來,物流行業也有可能進一步出現國際
低碳認證門檻,在這一點上,中國物流企業應該早做打算,準備起來。
物流作為高端服務業的發展,發展綠色物流服務、低碳物流,這既是中國減碳目標的需要,也是物流行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打造全鏈路減碳,已是物流行業的必選項。
(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