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唱主角需要整個電力系統更新換代
新能源占比提高也帶來了整個系統的變革。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介紹,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研究,當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電網的比例在5%以內時,通過調度可以實現較好的并網。比例在5%至10%之間時,通過抽水蓄能、火電的靈活性改造等提高現有
電力系統靈活性的方式,也可完成調度、保證安全,這是傳統的線性思維模式。但當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10%之后,老的方式就難以為繼了。這就需要電網整體系統的優化,提高源網荷儲整體的靈活性。電力的供應與需求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數據是雙向的,能源也會變成雙向的,這是根本性的變化。
蔣莉萍則表示,新能源發電占比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更需要電網互濟。德國2020年的新能源發電占到33%,跨區通道即整個歐洲的電力系統給了它很大的支持。再例如,我國西北地區風光發電比重比較大,而且大基地比較多,去年西北地區的電網調峰互濟達到3萬多次,這是非常頻繁的調配運行管理措施。
蔣莉萍說,當新能源為主體時,就不應該再討論新能源消納
問題了,而應討論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如何給用戶提供安全可靠、成本更低的電力供應。不是說有多少新能源,就得消納多少,這個命題是錯的,“成年了,該養家了,還要別人去消納你嗎”。
在電力行業新形勢下,傳統的煤電企業如何應對挑戰?陳宗法表示,概括來說就是要多管齊下,持續創新。新型電力系統的特點第一條是綠色低碳,構建以新能源成為電量供應的主體,新能源的占比就要超過50%。傳統的電力企業要開展多能互補業務,實現冷熱電聯通,開展綜合能源服務。同時,要建立起一個有效競爭的
市場體系,以及智慧高效的電力系統。
另一方面,技術也是影響電力市場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夏清表示,業界需要認真研究未來各種技術的成熟度、成本下降趨勢,不能老盯著現在的技術。讓技術競相迸發,不斷創造新價值,是體制機制改革最根本的目的。
楊雷也表示,技術進步是推進“雙碳”的重要動力。全球除了南非、澳大利亞、智利之外,煤電都不再是最便宜的發電方式。新能源技術進步推動的成本快速降低,是實現能源轉型與“雙碳”最根本的驅動力,這一點已是全球共識。
但現實距此還有差距,陳宗法也提醒,當前國內存量的新能源項目由于存在補貼,光伏綜合加權平均電價約為0.81元/度,風電綜合加權平均電價約為0.61元/度,新能源綜合加權大約為0.71元/度,遠遠高于煤電的0.36元/度的水平,最廉價的是水電,大約0.24元/度。陳宗法表示,今年是平價第一年,大家在悶頭干,看當前的風電電價水平回報如何,新能源的經濟性需要技術進步來進一步降低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