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對于中國自身的“雙碳”目標有哪些實質性貢獻?
中國的“雙碳”愿景促進了
北京冬奧會的
碳中和實踐,北京冬奧會也將為國家未來在碳中和方面的
政策制定和技術部署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比如,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這在奧運歷史上還屬首次,在國內也是一次重大的模式創新。
為什么這么說呢?國家層面的碳中和戰略有四大方面,一是在消費側,要求工業、建筑、
交通三個終端消費部門逐漸提高電氣化比例,用電能替代常規化石能源;二是在供應側,
電力部門需要轉型,未來用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或者開發“煤+CCUS”的應用模式;三是在傳輸側,電力輸送環節要解決可持續能源不均衡的
問題,把綠電高效輸送到高需求的區域,幫助這些區域降低
碳排放;四是在交易側,通過將綠電交易機制和技術政策配套打包,幫助更多區域走向碳中和。
北京冬奧會正是落實這一戰略的成功示范:張北的柔性直流電網為冬奧會實現了高比例的綠電供應、穩定的傳輸以及終端的電氣化,也有效促進了綠電交易機制的建設。可以說,北京冬奧會實際上是做了一次大規模的、典型性的試驗,證明了這幾條路線同步推動碳中和的可行性,為我國各部門、各行業開展碳中和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