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如何面對?
無論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是“十四五”規劃綱要,一系列的重要文件中無不體現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四個關鍵詞,這成為我國新時代能源發展的根本要求。
“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必須與時俱進深刻理解。
“清潔”是能源發展的基本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壯大
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清潔生產促進法(2012年修訂)》提出,本法所稱清潔生產,是指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此處所講的“清潔”是能源清潔發展的應有之義。
“低碳”是能源發展的基本約束。隨著化石能源大量開采資源逐步走向枯竭,同時,化石能源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增大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世紀
難題,而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不斷進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步伐加快,減少能源二氧化
碳排放就逐漸成為能源發展的剛性約束。
“安全”是能源發展的基本任務。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沒有能源安全,能源其他要素發展無從談起。廣義的能源安全包含了能源的可靠、經濟、公平供應以及清潔、低碳發展要求等。而構建能源體系中的“安全”主要指能源的穩定供應及重大風險防范。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
市場,提高能源供應安全保障能力。另一方面,面對國際形勢新發展、能源發展新態勢、低碳轉型新特點,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線,堅持能源多元化供給,防范能源運行風險。
“高效”是檢驗能源綜合發展效果的試金石。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高效顯然指的是能源“效能”,以低成本的能源供應和低水平的能源消費量支撐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獲得最佳的能源投入及產出效果。因此,節約優先是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提高能源高效發展的必然要求。
“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四個維度,猶如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共同確立了現代能源體系的基本構架。這四個維度與國際上通行的“環境、經濟、安全”能源三角異曲同工,從我國國情看,四維系統更加符合我國新時代能源發展的客觀需要。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形成了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能源基礎保障作用顯著增強;能源消費整體呈現穩定增長態勢,用能條件和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科學指引下,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突飛猛進,能源消費質量穩步提升,到“十三五”末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歷史性降至56.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增長到15.9%。能源結構調整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實現“雙碳”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們也應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能源發展也步入新階段,傳統能源產能結構性過剩
問題仍較突出,能源清潔替代任務比較艱巨,節能降耗面臨較大壓力,能源安全的問題依然嚴峻,能源轉型變革任重道遠。
2021年以來,受多年積累的一些矛盾和國際經濟及能源形勢影響,我國能源供應發生了煤炭短缺、煤價大范圍大幅度上漲、局部地區
電力供應緊張的嚴峻形勢,給我們敲響了能源安全的警鐘。2021年12月上旬中央經濟工作會召開,明確提出了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
碳中和。一方面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