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今天表示,中國的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
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截至2021年末,中國本外幣的綠色貸款余額已經接近16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3%,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國境內綠色債券發行量超過了6000億元,同比增長了180%,余額達到了1.1萬億,“這在全球也是居前列的”。
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陳雨露在會上提到,中國是宣傳倡導綠色金融理念的國際先行者。截至目前,綠色金融三大功能正在顯現,五大支柱也初步形成,在支持中國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陳雨露提到,我國已構建國內統一、國際接軌、清晰可執行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綠色債券的支持項目目錄》《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環境權益融資工具》《
碳金融產品》這四項國內外非常關注的綠色金融標準已經正式發布。另外,中國還與歐盟聯合發布了《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這標志著中外綠色金融標準正在逐步趨同。
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也取得重要進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部分金融機構已經試編制環境信息披露報告,并且試點開展了碳核算,為未來適時在全國推廣積累了經驗。
激勵約束機制在綠色金融方面也逐步完善。人民銀行創設的碳
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帶動了更多社會資金投向綠色低碳的領域。同時,人民銀行還全面開展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已將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業務納入定量評價范圍,引導金融機構有序增加綠色資產配置。
陳雨露還介紹了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的情況。2021年,人民銀行擔任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聯合主席,牽頭起草了《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和《G20可持續金融綜合報告》,這兩個文件都已經獲得核準。另外,中國央行還參與發起設立了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這個網絡正在成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平臺之一。
“下一步,我們會著力健全綠色金融體系頂層設計,推動中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進一步強化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開展碳核算,穩步推進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同時發展碳金融,以市場化的方式實現控
碳減排。”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