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零碳園區”頻頻成為高層們關注的對象。
12月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
北京召開。會議指出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立一批零碳園區,推動全國碳
市場建設。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首提“零碳園區”一詞。
12月26日至27日,全國工業和信息
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再次強調,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大工業
節能降碳攻堅力度,探索推進零碳工廠、零碳工業園區建設。
1月3日,國新辦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在回答媒體提問時也強調,統籌謀劃“十五五”碳達峰行動,研究綜合評價考核辦法,推進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園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產業園區總數已超過1.5萬個,其中省級園區逾2000 個,國家級園區近700 個。可以說“城市,除了馬路都是園區”。這些園區分布廣泛,涵蓋各類產業領域,包括了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商業區等。
然而,伴隨著企業“入園”趨勢,園區卻成了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 “重災區”,其能源消費總量占全國比重超四成,碳排放總量約占全國的31%,這無疑給我國 “雙碳” 目標的實現帶來巨大壓力,轉型之路迫在眉睫。因此推動綠能替代,打造零碳園區意義重大。
與此同時,考慮到零碳園區在資金投入、建設標準、
政策法規、成熟案例等方面存在
問題與短板,且全國
碳市場,尤其是國家核證的自愿
減排ccer市場還處于摸索期,市場交易機制還不完善,這都為零碳園區的建設增添許多風險,影響社會資本投入的積極性,這不僅需要國家及地方主管部門加大政策支持、資源配置等方面投入力度,如為園區內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提供資金補貼、稅收優惠,鼓勵創新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等,也需要建示范、樹典型,盡快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實施路徑。
02 多個省市先試先行,零碳園區建設正鋪開
在雙碳戰略的大背景下,再加上近年來節能降耗、低碳綠色等理念深入人心,多個省市先試先行,搶灘布局零碳產業園區,致力于打造屬于本地區,能夠代表本地區特色的零碳園區。
內蒙古自治區值得一提。不僅制訂了《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范》、《零碳產業園計量評價規范》等國內首個零碳產業園區方面地方標準,還依托鄂爾多斯市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系統優勢,重點發展新能源光伏、動力電池、儲能、新能源汽車產業,全力打造“風光氫儲車”國內首個零碳產業園區,目前該產業園區已入駐52家企業,產值預計達到152億元。
江蘇省也于2024年4月印發《(近)零碳產業園建設指南(暫行)》,鼓勵重點園區積極開展碳達峰
碳中和試點建設,探索產業園(近)零碳發展模式。
對于如何建設,《零碳園區指南》指出應構建溫室氣體核算基礎能力,并圍繞能效水平標桿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能源供給零碳化、基礎設施綠色化、資源利用循環化、運營管理數智化這6各方面開展建設工作,還針對以上6個方面內容進行細化,提出(近)零碳園區創建階段碳排放績效參考值(如下表)。
山東省也“不甘落后”。按照《山東省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園區、近零碳社區示范創建實施方案》要求,經過申報、專家評審,省生態環境廳在全省篩選一批低碳工作基礎較好,最終確定濟南市濟鋼空天信息產業園、明水經濟開發區,青島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淄博市臨淄經濟開發區,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等20個產業園區具備開展近零碳示范工作先決條件,完善創建方案后可開展示范創建工作(如表三)。
《
安徽省零碳產業園區建設方案(試行)》也于2024年5月印發,以零碳為標準,統籌建設零碳能源、零碳
交通物流、零碳建筑、零碳生產、零碳基礎設施、廢棄物處理、綠色
碳匯、
碳金融等內容,力爭到2027年打造5個以上零碳產業示范園區,到2030年累計建成20個以上零碳產業園區。
為了細化零碳園區建設實施方案,安徽省發改委不僅同步出臺了零碳園區準入標準、建設指南以及評價指標體系(如表四),還對符合條件項目給予國家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專項、省級重點節能減碳專項資金支持。受政策的推動,據悉安徽合肥計劃依托陽光電源打造零碳工廠、零碳中心產學研基地。淮北、蚌埠積極鏈接中國
建材、海螺集團、金風科技等頭部企業,謀劃新建新材料零碳產業園。
作為全國首批低碳省,廣東早在2017年1月就印發《廣東省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優先在城鎮、建筑、交通、城市和農村社區、園區、企業等條件成熟地區開展近零碳排放試點工作。鼓勵重點企業建設零碳工廠,海信(廣東)信息產業園通過建設能源管理平臺和推進園區低碳化改造及產業升級,建成國內首個家電領域通過國際
第三方權威機構認定的零碳工廠。
北京市、上海市、
浙江省等也在謀劃啟動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園區、近零碳社區等示范創建工作。
以北京為例,位于朝陽區金盞鄉的北京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作為生態環境部第一批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近年來積極打造零碳(負碳)園區。園區處理的廢棄物包括餐廚垃圾、廚余垃圾、生活其他垃圾、建筑垃圾、廢舊物資回收等,這些廢棄物都能夠在園區內轉化為城市發展需要的資源、能源和再生產品,垃圾處理廠已然變身“城市能源站”,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替代。
03 零碳園區實現路徑:控排+吸收+交易
綜上所述,各省市在推進零碳園區建設的進程中,普遍從能源、產業、建筑、交通、廢棄物處理及生態等多個維度綜合施策,以實現園區的碳中和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核心在于控制碳排放與增強碳吸收,使園區碳排放總量(包括范圍 1、范圍 2、范圍 3 的碳排量)與碳吸收總量相抵后,達到凈零排放。
具體而言,首先控制碳源,從能源、生產、交通、建筑、生活等方面
節能減排,優化產業生產模式、使用綠色可再生能源,發展低碳負碳技術、倡導低碳交通和低碳生活。其次,加大碳吸收,發展生態碳匯、碳捕捉與封存等技術。此外,建立
碳交易市場,實現碳
排放權優化配置,推動企業進行技術升級。
能源方面,如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并管控化石能源消費;建筑領域,可推廣節能材料與綠色建筑技術;交通方面全面電動化,建設智慧交通網絡;生產環節引進負碳、清潔生產等創新技術,實現近零排放;此外,構建先進智慧
碳管理系統,實時監測園區能耗、環境質量及碳排放,為管理者提供科學決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