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探討林草碳匯 助力實現“雙碳”——首屆全國林草碳匯高峰論壇觀察

2022-7-4 11:23 來源: 東南網 |作者: 徐文錦

1日,首屆全國林草碳匯高峰論壇在三明舉行。會上,來自國家林草局、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中科院、部分省(區、市)林草主管部門、國有大型森工企業等單位的多位專家學者,針對碳市場建設、碳匯項目開發等林草碳匯相關問題作系列主旨報告,并展開深入交流探討。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發展林草碳匯是全球公認的最經濟、可持續的固碳減排措施,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林草碳匯的價值正日益凸顯,但仍存在一些瓶頸亟待突破。

發揮林草碳匯優勢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對現行社會經濟體系進行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林業發展是關鍵一環。其中,林業碳匯價值備受關注,成為眼下火熱的話題。

為何林業碳匯備受矚目?論壇中,專家學者對林業碳匯在助力實現“雙碳”中的作用達成共識。“森林是巨大的碳庫,森林的碳匯功能十分重要。”國家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司一級巡視員郭青俊表示,據專家估測,到2060年,全國碳排放可能在25億噸左右,林草碳匯達到15億~18億噸,對國家碳中和貢獻超60%。由此來看,林草碳匯不可替代,是國家實現碳中和的“壓艙石”。

不僅貢獻比例高,林草碳匯還能促進生態保護。“林草碳匯不僅是碳匯,在開發過程中能夠實現豐富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中國大自然保護協會首席科學家張小全告訴記者。

此外,林草碳匯也是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的重要抓手,發揮多重作用。“碳匯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劉家順認為,對國家而言,碳匯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碳抵消能力越強,碳排放余地越大,經濟發展空間也越大;對森林經營主體而言,碳匯或成為林產品、生態旅游之后的第三大增收來源;對林權所有者而言,通過“碳金融”手段,可以解決森林經營的資金問題,從而實現生態系統改善與經濟效益提高的良性循環。

作為全國最“綠”的省份和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森林覆蓋率達66.8%,自然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強,森林植被的碳儲量超過4億噸,年新增碳匯5000萬噸左右。早在2016年福建碳市場啟動時,福建林業碳匯便被列為三大標的物之一。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林業碳匯交易成交量和成交額均居全國前列。多年來,福建不斷創新碳匯產品與交易形態,涌現出會議碳中和、碳匯貸、碳匯保險、林業碳票等亮點做法,受到廣泛關注。

“三明的‘林業碳票’具有創新性,拓寬了森林生態價值的實現渠道,有利于盤活林業資源。”劉家順說。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戴永務則更關注“碳票”身上的金融屬性,“被賦予金融屬性的林草碳匯,正在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為農民增加收入,極大促進了群眾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的積極性”。

眼下,林草碳匯正釋放出更大的潛力,向著“雙碳”目標“迎風起航”。

多重瓶頸亟待突破

然而,要進一步推動林業碳匯發展,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仍有不少瓶頸亟待突破。

供需兩不旺,是目前碳匯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當前,社會各界對加速減排降碳、加快碳中和的認識還沒有那么急迫,主要是以自覺自愿為主,導致市場需求并不旺盛。”劉家順認為,未來要釋放出實現“雙碳”目標的強烈信號,通過增加需求活躍碳市場,由此更好促進供給端發力。同時,要不斷調整技術和政策,使之與“雙碳”目標相吻合。

碳市場、碳交易離不開碳匯產品,碳匯產品的測量和核算成為專家學者討論的焦點。“碳匯項目的計量、核算、監測、核證等過程較復雜,由此帶來的是標準難以統一和認證成本偏高。”張小全主要從事土地利用、林業碳計量、CDM和自愿碳標準造林業碳匯項目及其方法學開發,他建議,完善改進方法學很關鍵,比如可以使用雷達遙感等新技術代替傳統人工測量方式,重建樹高、胸徑的測量方程式,降低調查監測的難度和成本。

在碳匯項目開發和交易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風險難以把控。張小全在主旨報告中指出,一方面,林業碳匯項目涉及多方群體,同時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協議工作和調查監測量極大;另一方面,碳匯項目投入周期長,數十年之中,碳匯累積和農民對土地利用的意愿都會產生一定變化。

針對存在的風險,配套政策需同步跟上。“我們可以在采伐利用、產品使用、精準補償方面完善政策支持。”郭青俊認為,要采取更靈活的采伐管理制度,科學制定采伐利用方案;建立健全林產品高效利用機制,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和儲碳時間;實施基于林業碳匯價值的精準補償政策,確保具有國家貢獻但沒有進入市場交易的碳匯得到應有的補償。

林業生態的經濟價值也一定程度體現在碳匯價格上,碳匯如何定價引起學者們的討論。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何平建議,要區分減排和固碳CDM以及ccer項目,并建立其與碳排放權之間的定量關系,實現市場化定價。同時,完善立法和交易機制,減少交易中的法律風險和投機行為。

為更好促進林業碳匯發展,劉家順建議要抓住加快“新基建”機遇,加強林區道路規劃和建設,提高林區路網密度。如何做到山山都通路?“政府主導規劃,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保障林區基礎設施建設,這對提高包括碳匯在內的各種林業發展要素都有巨大幫助。”劉家順說。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