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之下,
碳資產管理的行業隊伍正不斷壯大。而隨著半年報的披露,近期多家碳資產管理公司上半年財務數據也浮出水面。總體而言,披露了數據的企業普遍處于營收、利潤雙增長的態勢。那么,這樣的趨勢因何而來?目前碳資產管理的服務還有哪些需要不斷提升的?
對此,有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受“碳達峰、
碳中和”
政策利好,碳資產管理的需求正在快速提升。但也必須注意的是,由于行業仍在發展初期,目前部分碳資產管理企業或平臺的專業性明顯不足。對此,有業內專家建議,在行業制度、人才、標準等逐步完善后,政府可以加強監管并明確規則,積極開展特定區域、特定行業的試點等。
行業持續擴容
記者注意到,2022年有多家碳資產管理公司或平臺接連成立。比如,中航產融(600705.SH)于6月公告,公司第九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決議,審議通過關于發起設立碳資產管理公司的議案;南方電網則在1月設立了南網碳資產管理公司等。此外,也有金融科技企業的入局,如3月阿里旗下杭州眾碳能源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等。
縱觀目前碳資產管理的參與方,除了大型
電力集團之外,又有
第三方碳核查、金融科技企業的加入。那么,碳資產管理吸引各路企業加入的原因是什么?不同主體所在碳資產服務行業中的優勢是什么?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銀行雙碳與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李平表示,碳資產管理公司屬于數據驅動的公司,金融科技以及互聯網龍頭企業在其中擁有數據和大數據技術等方面的優勢,這些企業具備管理碳資產的核心能力,預計是未來重要的碳資產管理者。
海南省綠色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部主任胡宏海則告訴記者,當前碳資產管理專業的
市場參與主體方共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由八大耗能行業企業自身建立和培養產生,這種類型的企業背靠資源優勢,并且是市場中最早實際開展業務的一方,同樣具有經驗優勢,但其缺陷在于以服務自身集團為主,缺乏進取的動力和創新的思維;第二種是由傳統碳核算類企業轉型產生,這類企業具有多年的碳核算經驗,但通常項目周期較長、收費較高且專業人才缺乏,難以服務越來越多的需求;第三種是具有互聯網產品思維的金融科技企業,這類企業以產品和工具作為主要突破口,效率較高,具有互聯網思維,但誕生時間較短,缺乏經驗。
不過,記者也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目前行業的擴容速度較快,但包括不少頭部企業在內的布局尚未有實際落地的業務。在采訪中也有業內人士坦言,不少碳資產管理企業或平臺的專業性仍待提升。對此,孫李平認為,這一現象的出現表明目前行業內尚未有實質影響力的碳資產公司出現。碳資產管理行業尚處于發展的初期,行業發展需要經歷一個制度、人才、標準、政策、市場環境等多方面條件完善的過程。在這些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建議政府加強監管,明確規則,可以積極開展特定區域、特定行業的試點,探索有發展潛力的,有創新價值的碳資產管理模式。
關于碳資產管理未來的發展趨勢,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北大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廣州期貨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管理部的鄭偉一、陳英祺發布的《當前中國碳資產管理發展趨勢評估》(以下簡稱“《評估》”)中也總結道,隨著全國
碳市場的不斷擴張,市場的碳資產管理需求穩步提升,碳資管公司需不斷提升專業能力,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
碳交易、碳咨詢等系列服務。總體而言,碳資產管理的內涵豐富,有望成為碳控排企業等用來管理、盤活碳資產的重要途徑。碳控排企業因風險偏好的不同,對碳市場的交易職能和碳資管職能的偏好也不同。全球碳資產管理方面雖已有較多實踐,但整個行業依然處在起步和發展期。中國市場建設需要不斷創新探索,逐步形成相對平穩的業務模式。
先發企業營收、利潤雙增長
記者觀察到,對于成立較早的碳資產管理公司而言,目前已經進入了營收、利潤雙增長的快車道。比如,國網英大(600517.SH)的半年報顯示,國網英大碳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大碳資產”)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 1808.74萬元,達到上一年同期的10.5倍,歸母凈利潤305.34 萬元,剔除
ccer 公允價值變動影響,同口徑同比增利 634.05萬元。較上年同期凈虧損8877.75萬元,扭虧為盈。關于業務營收,半年報中提到,英大碳資產上半年
碳管理服務簽約落地超 2500 萬元,累計合同額近 3500 萬元。
此外,碳資產綜合管理服務提供商ST漢能碳(831646.NQ)近日發布2022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3.16%;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有所上升。漢能碳通過財報表示,營收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利好,CCER項目
減排成交量增加。
碳資產管理的業績增長主要受什么因素影響?孫李平告訴記者,對于許多基礎體量很小的行業來說,一定的政策驅動引發高速增長,碳資產管理也屬于這一情況。可以認為,此番碳資產管理規模的快速增長得益于國際和國內對碳中和目標的空前一致。
當前,碳資產管理服務的主要業務需求有哪些,盈利來源又是什么?對此,孫李平表示,碳資產管理可以充分挖掘企業自身減排手段的價值,讓其減排活動能夠通過碳資產管理活動最大化價值,尋找到最優的減排投入對應的回報,管理碳資產相應的風險。盈利模式則主要是通過碳市場交易實現。不過當前市場活躍度不足,使得挖掘盈利機會的可行性不那么顯著。
《評估》中也指出,碳資產管理的職能主要依托碳資產管理工具(如碳市場融資工具等)而產生,因此碳資產管理有望成為控排企業用來管理、盤活碳資產的重要手段或途徑。同時,對于碳控排企業而言,由于在每個履約期都可以獲得政府發放的配額,因此具有較大的碳資產托管、抵質押融資和風險管理等需求。
不過,孫李平也指出,盡管碳資產管理的業務規模正在快速增長,但應該建立在高質量的基礎上。當前的碳市場還不夠成熟,交易的品種不夠多元化,碳市場不夠發達,核心的碳定價功能尚未充分發揮。在這樣的背景下,建議有序管理碳資產管理的發展,避免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胡宏海表示,碳資產管理公司的專業、規范、高質量發展宜早不宜遲。目前,碳資產管理公司的設立幾乎是零門檻,只需在營業范圍內加上相關經營范圍即可。實際上,我國2010年前后設立的一批碳資產管理公司多數集中在清潔發展機制(
CDM)項目管理上,針對企業主體實施綜合性碳資產管理的公司并不多。
胡宏海進一步表示,事實上,碳資產管理并非沒有門檻,而是門檻不低。碳資產管理企業需要對碳市場、機制、邏輯有更清晰的理解,以林草
碳匯開發成CCER資產為例,即便不考慮專業復雜的
方法學,還要求必須是人工林、必須是非經濟林、必須是為了生態修復和保護目的、必須是喬木且有年限要求等一系列條件。具體而言,碳資管有四方面能力需要具備:
一是
碳排放的精準計量和核算能力;二是碳資產的組合管理。企業需要碳資產的組合管理能力,在產能配比和資產布局中考慮碳排放的因素。例如煤電企業,不同的企業煤炭熱值不一樣,機組效率也不一樣,企業碳排放具備挖潛空間;三是基于碳資產的數字化能力補充。碳排放的可視化是數字化第一步需要解決的
問題,需要清晰所有管理環節、生產環節的碳排放特點、量、挖潛空間等;第二步是計量,特別是基于生產環節的精準計量將是
難題,需要結合數字技術突破在能源消耗、生產及消費過程中的全鏈條計量,這個過程物聯網、邊緣計算等都是必要的數字化能力;四是建章立制。企業需要考慮構建完整機制、流程、組織等支撐碳排放管理的專業化需求。推動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的完整管理體系的建設,把可知、可視、交易、核算、考核等納入體系,全面實現領先的碳資產精細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