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地是全球最大的天然陸地碳庫。盡管全球泥炭地的面積只占陸地表面的3%,但其存碳卻約占全球土壤碳的1/3,是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最有效的陸地生態系統。氣候變化會導致全球泥炭地擴張或收縮嗎?近日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朱瑞良團隊從泥炭蘚上發現了新證據,相關研究已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
由3種泥炭蘚構成地我國東北泥炭地泥炭蘚群落.jpg
我國東北泥炭地泥炭蘚群落 受訪者供圖
泥炭蘚是典型泥炭地的優勢物種,具有獨特的固碳、儲碳、儲水和酸化能力,被譽為泥炭地“有效的生態系統工程師”,貢獻了高達50%的有機碳,主導著泥炭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發展。
從分類學上,泥炭蘚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物種,起源于古生代晚期二疊紀,距今2.95億至2.5億年前,一般生長在潮濕的山壁、森林、濕地和沼澤中。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17年提出了全球泥炭地保護倡議,泥炭地主要分布在全球氣溫上升最快的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氣候變暖導致的泥炭地植被變化將直接影響泥炭地的
碳匯功能。
“一旦泥炭蘚在泥炭地中失去優勢或消失,就會導致泥炭地蓄水能力的大幅下降、優勢生物種類和組成的變化、好氧微生物種群急劇擴張以及濕地植物凋落物加速分解,這都會加速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釋放,并很可能引發火災。”朱瑞良說,“泥炭地由原來的‘碳匯’向‘碳源’轉變,會引發一系列環境
問題。”
因此,探究氣候變化下泥炭蘚全球分布變化的趨勢和程度可以為不同國家泥炭地的保護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對助力我國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
華東師大苔蘚植物研究團隊基于長期泥炭蘚物種多樣性的調查,首次模擬了不同氣候情境下6種泥炭地優勢泥炭蘚物種的全球分布,發現隨著全球變暖泥炭蘚潛在分布區呈向北移動的趨勢,且移動距離隨著溫室氣體排放的加劇而增加。
“我們的研究發現,北方高緯度泥炭地的泥炭蘚適宜分布區和物種豐富度將在未來30年至50年增加,北方高緯度泥炭地以南的泥炭蘚適宜分布區和物種豐富度則會大規模減少。”該論文第一作者馬曉英說,“全球變暖可能會加劇北半球高緯度泥炭地富營養沼澤物種的局部滅絕,同時也會導致北半球中低緯度和南半球泥炭蘚泥炭地本身的消亡。”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氣候變暖,和全球其他區域相比,包括我國東北泥炭地在內的北方泥炭地南緣,將經歷最大程度的泥炭蘚適宜分布區縮減及物種豐富度的下降,是全球泥炭地碳匯向碳源轉變的風險區域,將成為未來研究氣候變暖對全球泥炭地碳通量影響的重點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