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
節能協會在
海南舉行的“2022
碳中和博鰲大會”上,正式發布《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個人碳
減排激勵管理規范》團體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標準》提出基于倡導鼓勵、理性引導、自愿授權等原則,建立一套個人綠色低碳行為的
碳減排量化計算模型,識別個人的綠色低碳行為并開展碳減排激勵,引導個人低碳消費、低碳生活、低碳出行、低
碳交易等。
據了解,《標準》對個人
碳排放、個人碳賬戶、個人綠色積分等術語做出定義:個人碳排放是指個人在可核算邊界內活動過程中(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用等場景)各個環節產生的碳排放量,以二氧化碳當量的形式表示。個人碳賬戶則是基于特定的個人碳減排
方法學,為互聯網平臺實名
認證的個人用戶配置的,用以反映個人綠色低碳行為碳減排成果的記賬單元。
會上,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潘家華表示,這是首次以標準的形式,較為系統地回應個人碳減排激勵遇到的挑戰和
難題,對全社會推動個人綠色低碳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社會各界積極推動低碳減排,“減碳”的主體正從過往相對單一的“企業為主”延展到“公眾參與”。近年來,不僅出現了各類基于互聯網的鼓勵個人碳減排平臺,一些地方的政府、企業也在嘗試以“個人碳賬戶”的形式,在一定范圍內建立針對個人的
碳普惠機制。
然而,相對于企業和機構的碳減排管理,個人綠色低碳行為涉及面廣、較為分散、難以識別,個人碳減排核算的標準和方法不統一,激勵措施手段還不夠豐富等
問題,成為目前有效推動公眾參與綠色低碳的掣肘因素。而且相關標準的缺失,也給個人碳減排不同激勵機制、不同激勵平臺間的互相對接、進而發揮協同效益帶來阻礙。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節能協會在2022年上半年提出《標準》并批準立項,由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組件起草工作組,
北京綠色交易所、同濟大學等三十余家產學研單位共同參與編制。同年8月,形成征求意見稿。11月11日,《標準》正式對外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