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過去15年,從事森林
碳匯管理的廣東企業家薛錫輝一直在當“賣碳翁”——部分森林資源豐富地區的百姓經過他牽線后獲得了“賣碳”收入。一年中有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四處“找碳”, 常年在外日曬雨淋也讓44歲的薛錫輝皮膚黝黑。
近日,薛錫輝又在廣東某縣考察一個森林碳匯項目。該縣的森林覆蓋率很高,薛錫輝和團隊帶著無人機連續在深山老林里勘測了半個月后得出結論:該縣可開發森林面積達到150萬畝,每年產生碳匯收益可達6000萬元。山里信號不太好,薛錫輝邊接聽電話邊拿出皮尺,站上梯子測量著一棵樹的高度。“合格!這里最高的樹有10多米高,普遍高度都在5米以上。”一天下來,薛錫輝的頭發上沾滿了樹上掉下來的松針,衣服上也滿是樹木漿液。“我希望賣碳能為當地農民增收,幫助他們富起來。”
他長年在深山老林中“找碳”
薛錫輝坦言,當“賣碳翁”不是件易事,要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為他常去的地方都是深山老林,有時一去就是好幾天,在剛入行的前幾年,薛錫輝一年中有半年時間都在廣東的各座大山里面“找碳”。在山林中“找碳”,除了出動無人機和測繪裝置,薛錫輝還要借助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提供的數據來精確計算一個地區可開發的林業碳匯數量。
十多年前,“碳匯”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陌生的概念,薛錫輝到很多偏遠山區和當地干部聊起林業碳匯,對方大都一頭霧水。“那時我跟他們說,你們這里有大片森林可以固碳,這里的森林所吸收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以作為一種商品拿來賣錢。他們都瞪大了眼睛,有些不敢相信。”但如今,薛錫輝再到廣東很多地級市和當地干部聊起林業碳匯,他們都已經十分了解。
薛錫輝介紹,林業碳匯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吸收并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其間額外增加的碳匯量,經權威機構核定后可在
市場上交易。“深山老林中這些負氧離子都可以拿來賣錢,農民們也可以通過賣碳來增加收入。”
不過他表示,并不是所有的森林都可以產生林業碳匯。目前林業碳匯主要以碳匯造林和森林經營為主。薛錫輝說,要將一個地方的大森林變成林業碳匯也要符合不少條件。碳匯造林要求2005年2月16日以來的無林地、或少量的次生林,土壤不能為濕地、有機土;森林經營則要求2005年2月16日之后實施森林經營的人工中、幼齡林,必須為礦質土壤。這兩種類型均要求項目活動對土壤的擾動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土壤擾動面積比例不超過地表面積的10%、且20年內不重復擾動;項目活動不涉及全面清林和煉山等有控制火燒,不涉及農業活動的轉移;樹種要求是喬木林,并且森林要具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核發的土地權屬證書或其他證明文件。“這也是我為何前些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深山老林中找碳的原因,我必須現場看才能確定這些森林中固定的碳能不能拿來賣錢。”
“森林好比一座‘綠色銀行’”
薛錫輝來自廣東梅州,如今是一家專門從事森林碳匯管理的公司負責人,他自稱 “賣碳翁”。“我和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有些不同。我賣的不是木炭,而是林業碳匯。”
薛錫輝解釋,“賣碳”的核心邏輯是“高排放者付費”。他舉例說,兩個企業根據國家的控制性排放要求分別獲得10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指標,但甲公司因為要擴大生產規模,10萬噸的排放指標遠遠不夠用,需要超標排放,但技術
減排成本高很多,如果超額排放將受高額處罰;而乙公司通過技術改造等實現減排,其實際排放量比配額量少了幾萬噸,那么節省出來的這幾萬噸就可以在
碳市場出售,甲公司就可以在碳市場購買乙公司的
碳排放額。“這樣市場就形成了一只‘無形的手’推動企業減碳。”
薛錫輝介紹,從樹種看,闊葉類樹種碳匯量較多,落葉松較少,而廣東森林繁茂,闊葉人工林很多,因此非常適合開發林業碳匯。“從已公示的林業碳匯項目來看,造林項目每畝可產生碳匯量0.3噸-1.2噸/年左右。而廣東省的碳匯量最高可以達到畝均1.2噸/年,差不多是北方省份的兩倍。包括很多森林覆蓋率高的小山村,如果將新建成的人工林都計入森林碳匯,村民每年至少可以增收上千元。”
這些年,全省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地級市韶關是薛錫輝經常去的地方。他去到韶關始興縣,一個個小村都被大樹包圍,薛錫輝找到當地村干部說:“你們這里有這么大面積的人工林,就是一座‘綠色銀行’。如果把村子里面的林子全部納入林業碳匯市場,村民每年有望獲得幾千元收入。”村干部一聽都喜出望外:“原來我們的森林還是一座銀行啊。”
“‘賣碳’是我一輩子的事業”
“我希望通過‘找碳’后‘賣碳’,能為當地農民帶來增收,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因為我自己也是農民。”薛錫輝告訴記者,自己來自梅州五華的農村,從小就與大山有著特殊的感情。
早在2002年,20多歲的薛錫輝便已經來到廣州闖蕩。因為在梅州有從事廢品回收的經驗,他到廣州后開了一家再生資源回收公司,做起了環保產業。大約在15年前,薛錫輝開始正式涉足
碳交易行業。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留意到國外碳排放原來是收費的。但當時他去跟企業談項目時,很多人依舊覺得他是騙子。“這也怪不得別人,企業
碳資產管理和碳交易的概念在十多年前實在太冷門了。”那時在薛錫輝眼中,碳交易勢頭一片大好,因為歐洲的碳交易市場非常火爆。但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一些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碳排放配額出現過剩,國際碳匯市場進入蕭條期;但國內碳匯市場因為起點較低,卻進入快速發展期: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宣布全國碳市場啟動;到了2021年4月,廣州期貨交易所在廣州成立,這是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在
北京、上海、武漢三地同時開市,第一批交易正式開啟。這兩個重磅消息出爐后,全國的碳交易市場更加活躍。薛錫輝表示,只有讓相關企業進一步了解碳市場及其運行模式,碳市場才能真正活躍起來。
15年下來,經過薛錫輝牽線達成的碳交易累計金額達數千萬元。但他也表示,不是所有的成片森林都能被認定為碳匯造林。“碳匯造林指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的造林活動,必須是人工林,天然林和經濟林不符合開發條件。”根據林業碳匯的要求,中幼齡林的植被狀況必須達到連續面積≥0.0667公頃、樹高≥2米的要求。因此,很多村民房前屋后的小樹林都不符合要求,但村集體的林地則可以達到這種要求,可以申請碳匯開發。
薛錫輝表示,不少當地林業部門或村集體顧慮的
問題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碳匯計入期的樹木可不可以砍伐?第二,若當地需要將這片森林作為其他用途開發時,是否需賠償損失?他對此表示,碳匯計入期的樹木不論是主伐還是間伐都是可以的,但主伐后必須進行更新;而如果當地綜合考慮經濟發展需求,需要將某一片森林地塊用作其他用途,也是沒問題的,只不過當地村(居)民能獲得的碳匯收入就會減少一些。
薛錫輝表示,未來數十年國內外碳市場都會越來越活躍。“‘賣碳翁’就是我要干一輩子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