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經濟活動的終點,又是激勵生產的起點。消費是雙循環的核心內生動力,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美麗中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加速形成,三地居民生活方式更加趨同。培育綠色低碳的生活新風尚對打造綠色低碳發展典范、率先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對全國具有較強的引領性和示范性。
注重價值觀念轉變。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養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需要轉變生活觀念,樹立崇尚自然、熱愛生態的生態價值觀。要加強綠色低碳生活理念的宣傳教育,弘揚生態文化和勤儉節約之風,提高公眾環境認知能力,營造
節能低碳的濃厚氛圍,形成較強的道德規范和行為約束。充分利用新媒體,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低碳知識,增強綠色低碳行動的知識儲備。依托大灣區各類社會組織的力量,開展綠色生活“進家庭”“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等活動,使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為自覺行為。在這當中,要發揮政府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創建綠色低碳政府機關。要注重發揮大灣區青少年群體的輻射帶動作用,使他們成為變革生活方式的新生力量。結合全國低碳日、節能宣傳周、“熄燈一小時”等主題宣傳活動,開展青少年低碳科普、“低碳生活杰出個人”“低碳小達人”評選、低碳知識趣味競賽等活動,充分調動青少年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的積極性,并帶動身邊更多的人踐行綠色理念、改變生活方式。
注重
市場機制引導。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通常具有一定慣性和路徑依賴。在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初期,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的轉變可能會給個人日常生活增加時間或金錢成本,或者會以犧牲生活中的某些便利為代價,導致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的意愿不足。因此,推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需要注重市場機制,用價格信號促進個人行為習慣的改變,激勵公眾將認識外化為行動。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和峰谷電價、階梯水價和氣價等價格調節手段,加大對低碳產品,如新能源汽車、綠色食品、節能產品的稅收優惠和價格補貼力度,提高低碳產品價格競爭力。要加快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滿足居民分層次、多樣性的低碳消費需求,鼓勵把“綠色”“低碳”元素融入到節假日消費券、優惠券的發放當中,引導公眾消費綠色產品。要推進大灣區個人領域的綠色金融創新,鼓勵金融機構開設數據互通的個人碳賬戶,建立與個人日常低碳行為掛鉤的信用體系。探索大灣區“9+2”城市聯動的
碳普惠制度,結合大灣區實際情況,量化評估居民日常低碳行為,實現“碳積分”跨區域兌換福利,提升綠色低碳生活的獲得感,形成“誰減碳誰受益”的良好社會氛圍。推動與
碳交易市場逐步對接和交易,促進全社會廣泛減少
碳排放、增加
碳匯,形成持久的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注重基礎設施建設。養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是一個全方位轉變的過程。因此,要注重軟、硬基礎設施建設,為全社會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提供便利的外部條件。例如,促使人們簡單辨識綠色低碳產品、清晰知曉減碳行為,完善大灣區跨城市通勤中的公共
交通,等等。一方面,完善“硬基礎”,推動大灣區低碳基礎設施一體化布局和建設。構建以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為主的低碳綜合交通
運輸體系,建設覆蓋大灣區的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完善慢行系統與公共交通的接駁,發展共享交通配套設施,推動出行工具新能源化、出行結構低碳化,并立足氣候特點全面推廣綠色建筑,加快大灣區智慧能源互聯系統的建設。另一方面,提升“軟環境”,形成大灣區協同的低碳標準制度體系。研究制定專門推進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動計劃,結合大灣區居民生活習慣設計可操作性強的綠色低碳生活清單,豐富公眾參與綠色消費、踐行低碳生活的場景,完善綠色、節能、低碳產品的標準、標識和
認證制度,加快大灣區
碳標簽的推廣和互認,規范綠色低碳產品市場秩序,激發綠色低碳消費的信心與活力。
(作者系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