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建筑
節能是我國實現減碳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以數字化、智能化科技助力建筑
減排,需要多個相關行業合作,共同探索節能技術,不斷創新綠色產品,優化解決方案,合力推動建筑行業綠色轉型。
2月23日,在第二屆樓宇科技TRUE大會綠色低碳
論壇上,建筑行業多位細分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綠色共生,數創零碳未來”主題,分享了綠色低碳建筑的數智化路徑,為實現
碳中和目標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論。論壇由美的樓宇科技研究院數字化業務架構中心負責人王坐中主持,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能源研究院徐偉院長作開場致辭。
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康艷兵表示,“雙碳”目標下,城鄉建筑領域如何以更低的資源環境和
碳排放代價,經濟、安全、便捷地解決百姓對供暖、供冷、生活熱水的合理需求是應有之義。他認為,未來需要建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安全可靠、成本可承受、可持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重點是建立新型
電力系統和零碳供熱系統,大力發展儲能、調峰、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網、直流、柔性、智慧能源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打造零碳建筑、零碳供熱、零碳供冷、零碳示范區,以更低的能耗、碳排放代價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合理生活水平。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專業副總工程師曹勇全面闡述了國產建筑能效云的建設背景、技術方案、行業創新和發展方向。曹勇強調,建筑能效云應以多元化信息為基礎、以國有云設施為底座、以國產化技術為核心,形成建筑、園區、城市一張網,實現建筑智慧低碳運維總目標。
曹勇表示,建筑能效運維云首次形成了建筑能效智能運維的國產自主知識產權OT(操作層面技術)與ICT(信息、通信技術)技術融合的云服務產品,首次建立了云上能效綜合治理與智慧
碳管理的建筑智慧運維新模式。未來,應針對不同建筑業態、系統形式、應用場景,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智慧運維產業新模式,進一步構建起面向城市的能效運營中心,助力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建設。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魏慶芃表示,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雙碳”目標協同,關鍵是要用好數字化和智慧化這兩大工具。通過建立數據模型,實現隨時分析、持續優化,讓數據和信息每時每刻發揮作用,建立更加高效節能低碳的制冷系統。基于實際運行數據,結合內外協同再調適方法,通過預測外部條件和需求的變化來建立刻畫設備內部屬性及變化規律的模型,進而提前計算和優化,得出任一時刻最佳運行方案,實現空調系統高效調控從人工向自動化、智慧化真正轉變。
中節能城市節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周霖分享了低碳建筑的數智路徑。他表示,可基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從降低能耗需求、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三條路徑出發,通過被動式設計、節能
建材使用、節能設備應用及運行策略制定降低能耗;通過錯峰降容、規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設備配置高效化、能源梯級利用等措施,研發涵蓋“規劃、設計、建造、運行、維護”全過程動態設計方法及智慧調控技術,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屋頂光伏/建筑光伏一體化、光儲直柔等新型系統,發揮可再生能源價值,探索數智低碳之路。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長聘副教授王寶龍分享了樓宇中央空調系統動態性能評價方法。他認為,現有中央空調性能評價集中于冷熱源的靜態評價,中央空調性能評價受建筑環境、室內需求、調控方式、設備性能等諸多因素影響,不同建筑空調系統效能差異明顯,現對于“下限”控制,通過及時評價不同環節性能距離“上限”的差距,更能發現系統缺陷位置,為系統運行及改造提供依據,因此樓宇中央空調系統動態性能評價是實現建筑運行節能減碳的重要內容。在實際操作中,獲取不同層級的性能“上限”有助于指導空調系統的優化運行和改造,發展合適顆粒度建模方法是實現樓宇中央空調系統動態性能評價現場應用的關鍵。
美的樓宇科技研究院產品管理負責人周瓊朔介紹了美的樓宇科技的綠色低碳實踐。她指出,數字技術在未來10年內賦能相關行業可減少全球碳排放20%,美的樓宇科技通過打造行業一流的數字平臺——iBUILDING智慧碳管理系統,實現碳資產數字化管理;通過零碳咨詢為客戶提供碳管理頂層設計,助力企業綠色發展;提供行業領先的商用、戶用光儲熱柔解決方案,基于iBUILDING美的樓宇數字化平臺,實現光儲直柔系統數據實時上云。美的樓宇科技將持續以低碳、智能為核心,共建可持續的智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