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
電力系統的加速推進,給安全穩定用能帶來巨大挑戰,實施‘源網荷儲’一體化成為破解
難題的必然選擇。”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電氣黨委書記、董事長冷偉青說。今年全國兩會,冷偉青提交了創新能源與工業協同降碳機制的相關提案。
能源與工業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主戰場”。以電力、熱力為主要代表的能源領域和以
鋼鐵、
有色、
石化、
化工、
建材為主要代表的工業領域,占到
碳排放總量80%左右。
冷偉青提出,“源網荷儲”一體化雖勢在必行,但工業園區通常以單個企業進行分布式新能源的建設,缺乏整體、系統和區域的降碳規劃,導致源端和荷端的匹配程度不高,負荷調節優化的空間受限,因此新形勢下創新協同降碳機制顯得尤為迫切。
我國工業用電主要集中在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內。統計顯示,2022年,我國共有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2543家,貢獻了全國工業產值的50%以上。冷偉青建議,每個省遴選有代表性、有特色的產業園區進行“協同降碳”示范應用,以點帶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和運營模式。
據介紹,上海電氣已經在“立體式”零碳產業園區整體解決方案上有多個具體實踐落地,并取得明顯成效。如位于廣東汕頭的智慧能源示范園區,采取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年發電量約為2786萬千瓦時,自發自用占比約為36%,每年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0.65萬噸。該項目不僅是廣東省內最大的智慧能源項目,也是上海電氣首個工業園區級的集風、光、儲、充、智一體的“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
數字化則補充了新的“武器”。據了解,上海電氣打造了易碳科技平臺,以實時數據采集、管理、匯聚、存儲、展現為基礎,依托邊緣智能終端、工業網絡和實時數據庫系統,構成能耗數據采集、管理、分析、決策的能碳雙控完整架構,使用戶能夠綜合、直觀地掌握現場設備情況、能耗數據情況、碳資產情況等,為
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支撐,進一步助力創新能源與工業協同降碳。
冷偉青建議,重視科學有效、國際互認的碳排放標準計量體系的構建,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基礎支撐。目前,上海電氣正聯合上海聯交所展開積極探索,依托上海電氣豐富的實體產業和上海聯交所完善的服務平臺,為
碳減排工作搭建起完善可評估、可計量、可追溯的“碳標準”和“碳體系”。
“作為能源裝備的歷史見證者和改革創新者,上海電氣以實現自身‘雙碳’目標為基礎,以培育‘系統優化+極簡裝備+智控系統’為核心,全力打造‘全方位’新型電力系統和‘立體式’零碳產業園區整體解決方案,持續推進能源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雙網互動’,爭當實現‘雙碳’目標的排頭兵。”冷偉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