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作為全球氣候治理重要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雙碳”目標的提出,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中華民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余紅輝說,林業
碳匯作為最普遍和最有效地增加碳匯的方式,在國際
碳交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國“雙碳”工作中的地位也不斷凸顯。
如何讓林業碳匯開發在健康的軌道上前行,是擺在時代面前的重大課題。
林業碳匯開發有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從而鞏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
在2022年世界經濟
論壇年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提出,中國將從
政策制定、能源轉型、森林碳匯三方面采取行動實現氣候目標。
立足于我國工業化爬坡階段和富煤少油貧氣的能源資源稟賦,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任務非常艱巨。而林業碳匯被認為是
節能減排最經濟、有效的方式之一,相對于工業減排量而言,具有成本低、效益好的特點。
余紅輝說,發展林業碳匯是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大舉措和制度創新,是順應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打造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也是全面營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國際談判中爭取主動權和話語權,應對當前能源危機、供應鏈危機等國際
問題,解決碳交易
市場不完善等國內問題的需要。
專家的共識是:林業碳匯在助力鄉村振興、生物多樣性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等方面具有顯著效益,兼顧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雙重功能,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林業碳匯產品有助于實現從“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是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有效探索。
數據表明:截止2023年3月23日,核證碳標準下已注冊的農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項目共有257個,其中中國共注冊47個項目,居全球首位。自2017年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市場暫停后,全國各地紛紛探索包含林業碳匯在內的地方自愿減排交易。
截止2022年11月,
福建省福建林業碳匯抵消機制成交量達385萬噸,成交額達5745萬元,穩居全國首位。廣東省在2017年推出了廣東
碳普惠抵消信用機制,并正式允許接入碳交易市場。
截至2022年末,廣東碳普惠抵消信用機制累計交易量達538.07萬噸,2022年全年交易3.81萬噸。
林業碳匯開發要謹防亂象
碳市場對林業碳匯交易的熱情高漲。在林業碳匯項目開發過程中,林地開發相關要求十分嚴格,并非所有的林地都可以開發林業碳匯項目,而涌入開發市場的機構專業程度良莠不齊,導致了林業碳匯市場亂象頻出。
事實上,林業碳匯項目開發需嚴格遵循相關
方法學,并非所有森林資源都可開發為碳匯項目進行交易,現行備案的林業碳匯方法學對項目的時間、林地類型、林種、林齡和經營主體等限制開發問題特別突出。
據了解,按照現行方法學,可供開發“林業碳匯”項目的森林資源極其有限。2017年3月17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公告,自3月14日起暫緩受理國家自愿減排項目備案申請,同時“林業碳匯”方法學正在修改。為此,目前可以參與全國
碳排放權抵消機制的“林業碳匯”項目還無法申報,項目申報條件面臨不確定性等因素。現在有限開發的“林業碳匯”項目也僅是
北京、福建和廣東地方碳市場項目。
值得警醒的是,一些機構打著“碳中和”的旗號,搶占森林資源。很多基層林業部門對“林業碳匯”開發還不熟悉。加之相關公司給地方政府計算“賣碳”收入動輒每年數億元,與其簽訂“林業碳匯”開發合同,具有欺騙性。相關公司在合同中規避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一些新成立的碳資產開發公司在無資金、無技術人員情況下,與村集體和林農簽訂碳匯開發合同,鎖定林地資源。碳匯計量技術門檻高,
碳資產管理人員和碳匯計量人才少......這些問題都給“林業碳匯”開發帶來重大隱患和潛在糾紛,不利于順利推進我國“雙碳”目標。
碳匯開發難度較大、周期較長,需要專業開發團隊實施項目。項目前期資源摸底,需要扎實的森林、草地、濕地等生態系統碳儲量和碳匯研究理論基礎,以及對生態系統的碳儲量、過程機制和服務功能等的足夠了解。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碳匯計量監測方法,對生態系統碳匯價值的量化評價進行深度研究。
項目開發階段方法學對項目資格條件限制嚴格、監測水平要求高、碳匯核算方式復雜,致使碳匯項目開發難度較大。林業碳匯開發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項目計入期通常在20年-40年不等。為獲得更高、更穩定的持續性收益,必須通過育林工程技術提升森林碳匯量。
林業碳匯開發的國企力量
應運而生的中林林碳,是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林碳生態科技企業,以碳匯資源開發、增匯評估技術服務、碳資產金融服務及國儲林項目設計為核心,是林草碳匯開發領域內的專業化服務團隊。
2022年12月27日,中林林碳與中信證券簽訂了超過億元的大宗碳匯交易協議。
據了解,中林林碳擁有強大的專業團隊,具有豐富的項目開發經驗。團隊核心成員50多人,碩士、博士占比約30%,包括多名教授級高工、研究員,以及碳資產管理師、碳排放交易員、碳
核查員與林業類高級工程師。團隊具有豐富的項目開發經驗,致力于協助地方打造具有示范意義和商業價值的示范項目。
中林林碳具有顯著的技術開發優勢,通過固碳增匯數字化平臺,精準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潛力,可為用戶實施碳匯監測、碳匯項目開發、經營管理碳匯資產提供數據和平臺支撐。能夠優化碳匯資產管理,提供碳匯評估開發、備案等全流程服務,提供定制化碳匯產品設計開發。
據悉,中林林碳的碳匯開發項目服務可實現從開發端到交易端的全鏈條服務,具有“開發面積大,收儲資金有保障,交易渠道多”的特點。“開發面積大”,是指通過與國家級調查規劃院、高校等科研機構合作,積極探索碳匯方法學開發及相關標準制定,通過全面整合、評估地方林地資源及優質資源,實現開發面積最優最大化,同時與有關審定核證機構合作,保障項目的高質量開發;“收儲資金有保障”,是指與銀行、證券等多家金融領域央企合作,保障項目的開發及收儲資金;“交易渠道多”,則指與9個地方碳交易所、
香港交易所、
海南國際碳
排放權交易中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全面合作。
據了解,公司把碳匯開發與國儲林項目設計相結合,從碳匯收儲項目管理、森林碳匯計量分析、森林經營方案規劃、固碳增匯決策支持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規劃,從而精準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潛力,解決碳匯的計量、監測和核算,碳匯資產的開發、管理和運營
難題,為用戶實施碳匯監測、開發碳匯項目、經營管理碳匯資產提供數據和平臺支撐。同時,輔以經營目標為導向的科學可持續經營管理方案,評估林地碳匯潛力,同時依托國家及各地方政府在林業及碳匯領域的政策扶持,為后續的森林經營方案提供決策依據。
中林林碳積極開展林業碳匯培訓和育林技術培訓。從全國碳市場最新政策解讀、機遇與現狀、審核與注冊、到碳匯計量方法與技術、森林經營方案等,努力體現央企的擔當與責任。在與地方政府合作碳匯項目的同時,與兄弟單位開展橫向合作,在生態修復、生物質能源探索等方面為地方政府打造多角度、多方位的創新綠色經濟模式。
中林林碳具有顯著的資源運營優勢。公司依托集團,與各大控排央企、金融機構及交易所等構建了良好合作伙伴關系,將區域內零散、小額的碳匯打包進行資產化運作,最大限度保證地方政府及林權所有者的權益。
中林林碳負責人表示,要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角度,努力為“雙碳”戰略貢獻力量,力求實現為地方“拉動投資+產業升級+增加就業+增加稅收”的目標提供實實在在的央企支持。
《綠色中國》 B(下半月) 2023 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