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碳中和概念的發展,綠色和低碳不再僅僅是針對企業生產的要求,而是逐漸進入了人們日常。但是,作為普通人在生活中能為綠色低碳做些什么?
綠色生活是一種沒有污染、節約資源和能源、對環境友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最近,它正在從一種生活理念變成更多可以落地的行動。實際上,生活中收費購物袋、可降解吸管、垃圾分類的出現,已經悄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咖啡店里鼓勵自帶杯子的標語,越來越多的可循環商店出現在街頭。
近期,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探訪了
北京市三家主打綠色生活的可循環商店,從食物、衣物、舊物循環三個方面討論普通人如何擁有綠色生活。
舊物流轉,讓“垃圾”變寶藏
打卡地:二手循環商店
低碳方式:帶來閑置的,帶走喜歡的
首先前往位于北京二環一家的二手循環商店,根據地圖指引,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來到了一家水果店門前,仔細尋找后才發現店鋪二樓
玻璃上的一張手寫招牌:三兔二手循環商店。
走上二樓,墻上張貼的宣傳海報上寫著最近活動的主題“帶來閑置的,帶走喜歡的。”作為一家專注舊物流轉的商店,店里的裝修幾乎都貫徹可循環理念,比如書架是樓下水果店不用的塑料筐改造的,家具也是之前舊物流轉里淘剩下的,據店主介紹當時裝修也沒有產生太多建筑垃圾。
愛好“變廢為寶”的潮玩設計師,將塑料瓶包裝條、瓶蓋升級再造成扇子、胸針等。
商店主理人小陳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介紹:“二手是一個更具性價比的購物方式,而二手文化也伴隨著這種循環和物盡其用的理念在里面。”據他介紹,店里商品基本都是二手物品,目前主要通過寄賣或者捐贈的方式來回收,營收的部分款項也會繼續用于環保和慈善。”
在社交媒體上,舊物循環似乎是一種年輕人間興起的生活方式,但在線下店鋪,一些上了年紀的客人也會抱著好奇心走進了解。“喜歡二手物品的不只有年輕人,前兩天胡同里有位大爺來帶走了一件灰色西裝,還留下了一個自己家閑置的行李箱寄賣。”
讓物品流動起來,賦予物品另一種意義的重生。
“對買的人來說,他得到了更低廉的價格和需要的東西,對于賣掉二手物品的人來說,減輕了自己的負擔。”那些沒人要的舊物,在小陳看來是“寶藏”,他認為,“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寶藏,而循環商店做的,就是將資源傳遞給需要的人。”他認為,舊物循環的意義超過物品價值本身,陪伴過一任主人的物品如果保護得當,可以流轉到更多人手中發揮余熱。
讓物品流動起來,賦予物品另一種意義的重生,小小物品成為了從未謀面的兩個陌生人之間的紐帶,把大家串聯起來,循環中附帶的善意是生活中難能可貴的。
打卡地:主打二手衣服的循環商店
低碳方式:清洗、熨燙、消毒后再銷售
在北京798藝術區附近也有一家專注閑置日用品買賣的循環商店。
“二務循環商店”通過對家庭閑置物品進行收集、處理并對外進行二次售出,實現閑置資源的循環利用。
進入商店,最先映入眼簾的是“自由閑置捐贈區”,據店員介紹這個貨架上的物品,客人可以免費根據自己的需要取用,數量不能超過5件。另一個貨架里碼放著各種紙袋、紙箱,顧客可以將不用的袋子放在這里流轉給需要的人,實現再次利用。
這里同樣提供寄賣服務,商品主要以二手服裝為主,也有箱包鞋帽、毛絨玩具和書籍回收專區。服裝是僅次于石油產業的第二大污染產業,我國每年有超過2600萬噸舊衣服被扔掉,每循環使用1公斤廢舊衣物,可以減少3.6公斤
碳排放。
在這家商店回收來的衣物會經歷清洗、整理、掛燙和消毒等流程后被掛上店里的吊牌重新銷售。這樣增加了衣服的使用頻率,又讓每件衣服都盡可能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而商店循環事業的收入所得也會被用于重點支持社會慈善事業發展,助力社會福祉提升。
“歪瓜裂棗”也是好食物
打卡地:生態菜店
低碳方式:廚余堆肥、有機蔬菜等
在北京東三環的鳳凰匯商業街林立的餐廳和咖啡館之中,有一家賣菜的店鋪名叫“集室”。這是一家主打綠色生活和放心食材的線下社區菜店。
店門口有一個寫著“惜福菜,免費取用”的貨架。店員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介紹:“這里的蔬菜都是品相沒那么好,但仍可食用的蔬菜。我們希望改變大家對食物的刻板印象,不是最光潔、最標準化的東西才是最好的食品,天然食品本來就是有大有小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商店銷售的蔬菜水果不使用農藥和化肥,雖然目前還不能做到完全無包裝,但在包裝材料上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更環保的替代性方案。”
商店銷售的蔬菜水果不使用農藥和化肥。
店鋪側面貨架里有一個“種子”專區。據介紹,這里有很多老品種蔬菜瓜果的種子。這些種子已在同一個地方種植超30年,來年還可以做自留種,不像有的商品種子種植后,結出的瓜果無法留種。在他們看來,對老品種種子的保護,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
商店角落里整齊擺放著幾個方形塑料桶。店里會將每天的廚余垃圾儲存在里面,積攢一段時間后,由農場送菜的車拉回田地,二次發酵堆肥后循環使用,所以這里幾乎沒有浪費的、多余的東西,垃圾都會進入循環。
咖啡渣變廢為寶,制成花盆和杯子
打卡地:低碳市集
低碳方式:二次利用咖啡渣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還在“低碳市集”活動中,體驗了咖啡渣“變廢為寶”制作過程。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全國每天會產生約120噸咖啡渣,傳統處理方式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有害氣體。現在這些廢棄的咖啡渣可以被回收二次利用,制作成花盆、杯子等器皿。
廢棄的咖啡渣可以被回收二次利用,制作成花盆、杯子等器皿。
可以說,正是這些線下生活方式的出現,讓更多人有了更多了解和參與“碳中和”的機會。對于普通人來說,綠色生活更多是一種態度的轉變。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應該在未來的生活中積極嘗試可循環、低碳、環保的綠色生活方式,為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