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債券已成為國內債券
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2023年1至5月,國內共發行綠債3784億元,存量規模達1.7萬億元,居全球前列。同時,綠債交投活躍,全市場綠債參與交投754只、規模5800億元,市場積極性持續提升。
2022年9月,綠色標準委員會發布市場化評議結果。18家綠色債務融資工具評估
認證機構獲注冊,可對境內發行的綠色債券開展“綠色認證”,對推動綠債市場行業自律和規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發揮綠色債券市場“看門人”作用?上海證券報邀請中誠信綠金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副總裁高衛濤、聯合赤道環境評價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景允、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合伙人李菁等評估認證機構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探討。
評估認證推動行業規范發展
防止“漂綠”“洗綠”現象發生
上海證券報:國內綠色債券市場正在蓬勃發展,目前發行人和市場對綠色債券的認知度如何?綠色債務融資工具評估認證機構的注冊成立,對于推動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高衛濤:在“雙碳”目標指引下,目前發行人和市場對于綠色債券的認知度較高,綠色債券已成為國內債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級市場來看,近兩年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快速擴容,2022年綠色債券發行規模超過前兩年的總和;從二級市場來看,投資者對于綠色債券的關注度不斷升溫,綠色債券交投活躍度持續攀升。
綠色債務融資工具評估認證機構的注冊成立,能夠督促市場形成一批獨立、專業、有市場聲譽的
第三方評估機構,充分發揮綠色債券市場的自律管理機制作用,規范綠色債券評估認證行為,對綠色債券市場行業自律和規范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利于綠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
劉景允:國內綠色債券市場正在快速發展,發行人和市場對綠色債券的認知度也在不斷提高,一方面,參與發行主體逐年增多,發行人結構總體也呈現出均衡而多樣化趨勢;另一方面,同一發行人重復發行綠色債券的次數明顯增多。
綠色債務融資工具評估認證機構的注冊成立,對于推動綠色債券市場行業自律和規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評估認證機構通過對綠色債券的評估和認證,可以確保綠色債券的發行符合綠色債券標準要求,防止“漂綠”“洗綠”現象發生;另一方面,對評估認證機構的專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對于打造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業機構具有很好的助推作用。
李菁:目前,我國已形成以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為主、多種綠色金融工具蓬勃發展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本外幣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余額均居全球前列,國內綠色債券市場正在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
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對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機構進行市場化評議,是對國內現有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機構的一次全方面比選,通過多元化引入參與評議機構,多維度量化評估認證機構業務能力,有效提高了綠色債券評估認證的質量及公信力,進一步加強了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機構的自律管理,有利于綠色債券市場規范化、市場化發展。
上海證券報:您所在的評估認證機構建立了怎樣的評估認證方法?如何看待當前評估認證市場的競爭格局?在機構準入制度建設方面,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高衛濤:2016年8月2日,中誠信推出我國評級行業首個綠色債券系統性評估方法《中誠信綠色債券評估方法》,并于2021年1月1日對上述方法進行修訂。中誠信綠色債券評估是評價綠色債券在募集資金投向、使用及配置于綠色項目過程中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實現既定環境目標的可能性,旨在通過出具獨立的評估結果,協助投資者進行綠色債券投資活動。
目前,通過綠標委審議的18家機構可開展綠色債券評估業務,其中排名靠前的11家可獨立執業。目前評估機構市場集中度較高,排名前兩位的機構約占八成的市場份額,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評估機構的注冊名單是動態調整的,有利于綠評機構保持良性競爭,激勵各機構提高專業度,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
在機構準入制度建設方面,建議未來可將評估機構開展境外業務納入評分體系,鼓勵評估機構拓展境外業務,為境外發行主體或境內發行主體在境外發行綠色債券提供評估認證、咨詢服務等,促進境內綠色債券市場與境外接軌。
劉景允:聯合赤道以《綠色債券評估認證行為指引(暫行)》及自主開發的《聯合赤道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方法體系》等規范進行具體認證工作,從綠色債券的募集資金用途、項目評估與遴選、募集資金管理和存續期信息披露四項核心要素評估綠色債券的綜合表現,對綠色債券進行評估認證。
當前,評估認證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專業和口碑是生存的關鍵,圍繞綠色金融發展趨勢和競爭格局,聯合赤道綠色金融業務重點圍繞三大市場方向深耕,分別為資本市場、信貸市場和征信市場。
在資本市場,協助市場主體陸續推出首批
碳中和債、可持續發展掛鉤債、轉型債券等創新產品,持續擴大影響力;在信貸市場,布局商業銀行綠色貸款服務,為金融機構提供綠色信貸識別統計、碳
減排等環境效益測算等服務;在征信市場,加強地方綠色金融試驗區和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建設服務,建立地方性綠色金融評價標準體系,開展碳賬戶體系建設等。
李菁:安永是境內唯一可以同時使用ISAE 3000(國際鑒證業務準則)和AA1000(Account Ability 1000)鑒證準則的機構。在這兩大標準基礎上,安永又自主開發了全球統一的可持續發展鑒證方法論(SAM),同時還開發了有針對性的鑒證程序,包括評估發行人內部制度和流程、盡調訪談、審查資料、得出認證結論,主要對資金使用及管理、項目評估和篩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及報告進行審核。
目前,境內已開展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業務的機構近20家,市場運行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痛點
問題。例如,機構類型多樣、認證水平參差不齊;參與機構過于分散,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市場缺乏管理,權責義務尚不對等。監管部門正在指導研究完善評估認證標準,統一評估認證方法,提高認證報告質量,切實發揮評估認證機構“看門人”的作用。
嚴把準入關
從“貼標綠”轉向“實質綠”
上海證券報:作為綠色債券市場的“看門人”,評估認證機構如何更好發揮專長,提升綠色債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為投資者提供參考依據?
高衛濤:首先,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機構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應遵循“誠實守信、客觀公正、勤勉盡責”的原則,對評估對象進行客觀的描述,發表明確且真實的評估意見,杜絕協助發行人“漂綠”等行為;其次,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本質上屬于符合性評估,評估認證機構應在《綠色債券原則》規定的四大核心要素的框架下,具有針對性地開展評估工作,形成明確對應四大核心要素的評估報告;最后,評估認證機構也需要提高評估報告中信息披露的顆粒度,對投資人比較關心的
節能減排量、環境風險等信息進行評估分析。
劉景允:評估認證機構作為綠色債券市場的“看門人”,在綠色債券市場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嚴格的評估認證體系,對其評估債券的環境效益實現“可操作、可計算、可驗證”;二是提供專業的評估報告,在可量化的基礎上提供專業的評估報告,詳細介紹綠色債券的綠色項目環境效益、募集資金的使用情況等;三是加強信息披露,通過綠色債券的定期跟蹤評估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四是提供投資者服務,幫助投資者了解綠色債券知識,宣傳綠色債券優勢。
李菁: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是指評估認證機構對債券是否符合綠色債券的相關要求,實施評估、審查或認證程序,發表評估、審查或認證結論,并出具報告的過程和行為。與普通債券相比,綠色債券鼓勵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募集資金用途是否為綠色進行評估認證,測算預期和實際環境效益,向市場展示和彰顯綠色屬性。
綠色債券第三方認證是具有環境方面專長的外部機構對綠色債券進行項目甄別、認證與發行人的發行框架和綠色資質提供核查、評估、認證服務的一種制度設計,通過為綠色債券的“綠色性”背書,可以增強綠色債券信息的透明度與公信力,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是綠色債券市場蓬勃發展的重要保障。
上海證券報:當前“漂綠”“洗綠”現象時有發生,主要呈現哪些特征?原因何在?未來如何確保募集資金真正用于支持綠色產業,從“貼標綠”轉向“實質綠”?
高衛濤:“漂綠”“洗綠”的特征主要有包裝項目的綠色屬性,僅披露項目的部分內容、以偏概全,夸大項目的環境效益等。其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處于經濟利益的考量,貼標綠色債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債券的發行成本,在一些地區還可以拿到政府補貼,也能向市場充分展示環境友好型企業的形象。此外,目前對“漂綠”“洗綠”行為的懲罰力度仍然較低。
為防范“漂綠”“洗綠”現象的發生,監管部門要加強對于信息披露的要求,制定嚴格的懲罰力度;投資者應做好監督和識別的工作,增強綠色領域的知識;評估認證機構應嚴格把關,充分保證評估工作獨立、客觀、公正;企業更應約束自身的行為,要真正為環境改善作出貢獻。同時也應發揮好公眾監督的作用,共同為創造一個健康有序的綠色債券市場而努力。
劉景允:防范“漂綠”“洗綠”現象,需要統一綠色債券標準、監督和規范第三方中介機構、完善環境效益信息披露。一方面要加強監督與檢查力度,持續開展評估認證機構市場化評議工作,對注冊名單實施動態管理,規范評估認證機構行為;另一方面要求評估認證機構加強自律管理,嚴格遵守《綠色債券評估認證行為指引》要求,不斷提高評估認證報告質量,提升專業能力,完善內部控制質量,防范道德風險。還需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對于跟蹤期評估認證也亟待加強。此外,更應該重視披露募投項目產生的環境效益的規范性、準確性和科學性,因為識別項目綠色屬性的關鍵在于其對環境產生的正向效益。
李菁:“洗綠”“漂綠”是指企業采取虛假、夸大或誤導等方式,披露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所盡義務或貢獻。有的企業向監管機構上報不真實的
碳排放數據,以獲得更多
碳配額資源;有的企業選擇性披露對其有利的信息,蓄意隱瞞負面信息,回避不利于企業環境保護形象構建的信息披露;有的上市公司或金融產品為了獲得審批快、規模大、成本低的綠色融資,虛假編制報告,通過“洗綠”“漂綠”以獲得高分評級。
綠色債券區別于其他債券的最大特點就是綠色屬性,但投資者可能缺少環境方面的專業知識,在不進行詳盡的盡職調查前,很難對綠色債券“綠色屬性”進行準確的判斷。引入第三方機構對綠色債券進行評估認證,能在一定程度上約束“洗綠”“漂綠”等行為,有助于增強綠色債券的公信力,進一步提振投資者信心。
統一綠色金融標準
推動綠債市場與國際接軌
上海證券報:未來應當建立怎樣的綠色金融標準,與國際市場進一步接軌?
高衛濤:目前國內評估認證工作主要是參照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綠色債券評估認證行為指引(暫行)》進行展業。該文件從機構資質、業務承接、業務實施、報告出具、監督管理等方面對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提出了行為要求。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可從報告格式、信息披露指標維度等方面進行規范要求,提高債券之間的可比性,有助于綠色債券信息統計,也便于投資人進行甄別。
對于綠色金融標準而言,隨著中國綠色債券原則的發布,規范了綠色債券募集資金100%投向綠色產業領域的要求,實現了與國際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接軌。目前我國和國際市場在綠色金融方面主要的區別還是在于綠色產業/綠色項目的范疇界定上,當然由于我國的自然資源稟賦和還屬于發展中國家的客觀情況,不可能完全照搬國際綠色標準來建設我國的綠色金融標準。未來,可以加強類似《中歐共同分類目錄》等多邊的綠色金融交流,對其進行專門的貼標和界定,以此吸引國際資本投資。
劉景允:當前我國綠色金融體系逐步完善,綠色金融業務增長迅速。我國積極利用各類多雙邊平臺及合作機制推動綠色金融合作和國際交流,提升了國際社會對我國綠色金融
政策、標準、產品、市場的認可和參與程度。
目前,包括中國與歐盟在內,全球已有超過20個國家與地區建立了或正在建立本土的綠色金融分類目錄與標準體系。未來可以參考《中歐共同分類目錄》的成功經驗,與更多的國際組織加強對話溝通,推動綠色金融標準的相互認可,與國際市場進一步接軌。
李菁:現行的綠色債券標準均未對綠色債券認證機構的認證流程、方法提出具體規定,未來還需制定綠色債券信息披露標準,以及各類綠色項目的環境效益核算標準。從募投項目標準、信息披露要求、減排效果測算、政策激勵約束等方面規范綠色債券的發展,以引導更多資金支持綠色低碳發展。
當前,金融機構在支持綠色發展時面臨綠色金融業務體量大、投融資覆蓋行業廣、風險量化專業要求高、環境效益測算數據雜等
難題,亟需提高精準識別綠色項目、快速篩查與實時監控碳排放數據、量化環境氣候風險的能力。未來,金融科技在中國低碳經濟轉型中將發揮更重要作用,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將加速推動中國“雙碳”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