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不久的7月3日至9日,是自1979年有記錄以來地球上最熱的一周。
全球平均氣溫達到了17.23——這是全球各地,包括海洋與兩極的溫度均值。這一數值在一周內不斷被刷新:7月3日,17.01;7月4日,17.18;7月7日,17.20……
實際上,有記錄以來所有平均氣溫超過17以上的日子都出現在今年7月。這個紀錄會很快再被刷新嗎?我們熟悉的地球怎么“發燒”了?
然而,隨著臺風季的到來,廣東的氣溫已有所降低,熱浪還會卷土重來嗎?專家們認為,“史上最熱一周”是全球尺度上的氣象事件,與某個區域的天氣涼熱關系不大;今年很可能是氣候異常的大年,高溫紀錄仍有可能被刷新。
今年可能是氣候異常的大年?
前段時間,京津冀地區氣溫一度超過40,“最熱端午”頻現熱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認為,這可能是“熱穹頂”帶來的氣候異常。
何為熱穹頂?是指高層大氣熱高壓與附近低壓形成了穩定的“Ω”型環流。說得形象一點,就像一個溫度極高的“蓋子”蓋在了某個區域上空,并將其與外界的冷空氣隔離,導致周圍的冷空氣無法進入這一地區,同時“蓋子”上方的快速氣流也無法進入。
過去兩年,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曾遭遇史無前例的熱浪襲擊,背后可能都有熱穹頂的推波助瀾。今年,熱穹頂、三伏天等“小尺度”的氣象事件,疊加厄爾尼諾和全球變暖等“大尺度”氣象事件,引發了人們對極端高溫的高度關注。
7月4日,聯合國氣象組織宣布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厄爾尼諾這個名稱最早來自秘魯和厄瓜多爾的漁民,他們注意到某些年的圣誕節前后,會出現海水溫度升高、漁獲減少的情況。
近日,羅馬尼亞南部地區迎來高溫天氣。7月12日,一名女孩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附近的阿爾杰什河里戲水消暑。
在正常情況下,太平洋上空的信風沿赤道由東向西吹,將南美洲的暖水帶到亞洲,因此太平洋赤道東部的海水溫度是低于赤道西部的海水溫度的。但在厄爾尼諾發生時,赤道東部海水的溫度上升,大氣海洋循環系統因此發生了逆轉。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春在介紹,一般來講,厄爾尼諾很可能導致全球性的更強增暖,會增加破紀錄極端高溫出現的可能性。
同時,今年還是從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事件轉為厄爾尼諾事件的年份。
與厄爾尼諾完全相反的拉尼娜,指的是太平洋赤道東部海水溫度異常偏低的一種現象,厄爾尼諾通常持續 9-12 個月,拉尼娜則持續 1-3 年。
“這種劇烈的厄爾尼諾-拉尼娜轉變年份以及后續年份,容易引發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王春在說,如1998年在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的洪災,就是1997年強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后極速轉為拉尼娜誘發的。
在王春在看來,全球變暖的長期趨勢疊加厄爾尼諾效應非常強大,今年很可能是氣候異常的大年。“地球上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我相信今年仍有可能刷新紀錄。”
人類活動和厄爾尼諾疊加的結果?
哪怕我們在某些年份并不覺得特別熱,但全球變暖也在悄然發生。
魏科說:“全球變暖以兩種方式對極端高溫造成影響。一方面平均氣溫升高,使極端高溫幅度更大;另一方面,全球變暖造成大氣環流異常幅度更嚴重,易導致更嚴重的阻塞高壓,從而共同造成更嚴重的極端熱浪。”
“今年夏天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高,可能是人類活動和厄爾尼諾相疊加協同作用的結果。”王春在也表示。
魏科展示的一系列數據顯示,近期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速度是過去100萬年最快速度的數百倍以上。以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例,從1990年的約350ppm(百萬分比濃度)飆升到了2023年的約420ppm。
“在地球過去兩百萬年的歷史上,這么大的增幅需要至少1萬-3萬年,而我們只用了30多年,速度是地球歷史上的近千倍,可謂‘現在一日,史上數年’。”魏科說。
厄爾尼諾和全球變暖效應疊加,2023年正在成為史上最熱一年,而其帶來的威脅遠不止于此。
“厄爾尼諾對于我國氣溫的影響具有很強的區域性,會帶來整體性氣溫的偏高,且更容易出現暖冬。”王春在說,厄爾尼諾在夏天仍處于發展期,強度還未達到最高。目前能確定的是厄爾尼諾將持續至冬季,可能在次年春季后逐漸消亡。
國家氣候中心則預測,今年厄爾尼諾事件將至少達到中等強度,要關注其發展導致我國出現南澇北旱的情況。
“明年有必要加強對長江流域降水的監測和預測。”王春在提醒,真正的危險可能在明年夏季,“在‘超級厄爾尼諾’的次年,如1973、1983、1998、2016等年份,全國暴雨日數都大大增加,夏季長江流域容易出現大范圍降水,從而引發洪澇災害。”
減緩氣候變暖要靠全人類協同行動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戰略與低碳發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蔡國田介紹,控制
碳排放,早日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是減緩全球變暖的手段之一。
“高碳產業要探索向低碳產業轉型,能源結構要向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轉變。如廣東大力發展海上風電,就可以直接減少碳排放。”蔡國田說,在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后,由于生產生活需要,還是會有一些不得不產生的碳排放,這就要通過森林、濕地、海洋等
碳匯(指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機制)來吸收。
蔡國田介紹,當前人類已初步實現了人工淀粉(指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液態陽光(指利用二氧化碳加氫生成甲醇)等技術,為清潔能源提供了新方向。
7月10-16日是全國第33個
節能宣傳周,主題是“節能降碳,你我同行”。近30多年的科學研究充分表明,全球氣溫的變化與碳排放息息相關。
“小到一件商品、一次個人的消費行為,都可以為低碳作貢獻。”蔡國田表示,如低碳出行、少吃外賣、減少鋪張浪費等行為,“大家都知道,但不一定都能做到。”他介紹,其團隊近年來曾記錄荔枝、輪胎的各種商品的“
碳足跡”,探索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大化。
王春在說:“極端天氣發生將難以避免,我們必須大力加強基礎研究,不斷提高預報的精細化程度和準確率,作出合理應對;同時,全球各國政府部門和行業之間都應該加強國際間合作,提早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最大限度降低人類活動對于極端天氣的潛在影響。”
在他看來,面對頻發的極端天氣,人類一方面應當科學客觀面對,提升預報預警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深刻認識到,人類活動對于極端天氣發生的潛在作用不可忽視,減緩氣候變暖要靠全人類協同行動。
鏈接
活得更“涼爽”,壽命可能更長
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可以從一個動物實驗講起。
此前,中國科學院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能量代謝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約翰·羅杰·斯彼克曼團隊,聯合溫州大學教授趙志軍團隊等合作發布了研究成果,探討代謝率、體溫對壽命的影響。
研究團隊將黑線倉鼠和實驗小鼠長期暴露于高溫環境,使它們的體溫趨于升高,但代謝率持續維持在較低水平以減少產熱,又避免了體溫過高。結果,兩種動物的代謝率降低、體溫升高,而壽命均顯著縮短;這說明低代謝率并沒有延長其壽命,但高體溫使其壽命變短。
團隊據此認為,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體溫是比代謝更重要的壽命影響因素。
進一步實驗中,團隊對高溫環境中的動物進行吹風散熱,在不改變代謝影響的情況下阻止了體溫的升高,結果,動物的壽命又恢復了。這可能暗示動物活得涼爽能使壽命變長。
對人類而言,雖然涼爽不一定能使壽命變長,但更合適的體感溫度,確實能讓我們活得更舒服。
本質上,體感溫度是人體對空氣溫度感覺的一種修正。與天氣預報中顯示的氣溫不同, 體感溫度往往受濕度、風速、熱輻射等的影響。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史鵬偉介紹,一般來說,當氣溫超過25時,人體就開始從外界吸收熱量,會有熱的感覺;當氣溫超過34時,人會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通過汗液蒸發來保持體溫。
濕度是體感溫度的重要影響因素。在炎熱的夏天,空氣濕度過大抑制汗液蒸發,導致人體內部熱量不能及時排出,人就會感到悶熱難熬。在相同的氣溫下,較為干燥的北方顯得比南方涼爽,就是這個道理。
風速也會影響人體熱量的散發。當風速很快時,人體周圍的空氣保溫層不斷被新來的冷空氣所代替,并帶走熱量;風速越大,人體散失熱量越多,體感溫度就越低。
輻射帶來的影響更直觀。太陽直射會使人體溫升高,而走到樹蔭下就會感覺涼快許多。有研究表明,遮陰與不遮陰時,人的體感溫度能相差4—6。
體感溫度和體溫不僅關乎主觀感受,還對人體健康有影響。“前幾天我們就收治了一名因高溫而中暑的戶外體力工作者。”史鵬偉表示,隨著廣州入伏,中暑及相關癥狀的患者比以往有所增加。
在對中暑尤其是較嚴重的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患者進行救治時,醫生會著重關注濕度、風速、輻射等影響體感溫度和體溫的因素,如讓患者遠離熱輻射,用風扇增加空氣流速,擦拭頸部、腋窩等位置以增加蒸發等。“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將患者泡在涼水里,加快排出體內的熱量。”史鵬偉說。
溫度對健康如此重要,在三伏天中如何正確防暑?史鵬偉建議,一方面要注意出行和運動方式,盡量避免在高溫下開展戶外運動;同時,夏季既要防暑也要“防寒”,不要短時間大量飲用冷飲,也不要長時間受冷風直吹,否則容易導致腸道、肌肉等收縮,引發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