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分別會見美國總統氣候
問題特使克里。此前一天,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與克里進行了長時間會談,有媒體稱雙方談了近12個小時,“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在相關會談中,中美雙方都展示出落實元首共識、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發展軌道的意愿。盡管相關細節仍未披露,但中美這次“談得不錯”,是不少人的直觀感受。
在兩國關系處于建交以來最低谷的情況下,氣候問題大概是中美可以“暢談”的為數不多的領域之一。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特別是中美這兩個大國合力應對。中美曾在2013年成立氣候變
化工作組,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兩國在2014年、2015年分別達成兩份聯合聲明,這一突破極大振奮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并最終促成各方達成《巴黎協定》。現在中美重啟高層氣候外交,并且有一個好的開端,值得珍惜。
中美在應對氣變問題上不僅沒有根本性矛盾,反而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為兩國推進相關合作排除干擾。比起雙方在
減排方面的具體分歧,來自華盛頓內部的“政治氣流”更容易產生顛簸,甚至把來之不易的合作局面掀翻。換句話說,中美在應對氣變方面的合作,不可能作為沙漠中的綠洲而獨立存在,它一定與中美關系的大氣候息息相關。
現在的障礙主要有兩個。一個就是美國對中國核心利益的挑釁等行為,破壞了中美關系的大環境,勢必影響中美氣變合作。就在克里在華訪問期間,美國傳出我
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賴清德8月份又要玩“過境”美國竄訪的那一套,這無疑將對中美關系造成新的沖擊。
另一個則是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美方心態不正確,擺不正自己的位置。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近日就克里訪華表態說,“世界應該加緊鼓勵,實際上是施壓中國采取更加積極的行動來減少排放”,還稱中國不要“以任何形式聲稱自己是發展中國家,來逃避應該承擔的責任”。
這些居高臨下的話,在中國人聽起來十分刺耳,卻被很多華盛頓政客當成理所當然。作為氣候變化問題最大的責任方,美國根本沒有資格跟中國說這個話。美國不但不能做一個監督者或發號施令者,反而應該是一個被監督者的角色。一來是因為美國的歷史總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都是世界最高的,二來是因為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不負責任的表現。要說居高臨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其他任何國家包括中國相對于美國都站在道義制高點上。
克里的姿態就溫和一些,他表示,中美可以利用氣候合作來重新定義兩國陷入困境的外交關系,并在應對全球變暖方面發揮帶頭作用。中國對此是有共識的,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最近一段時間,世界多地出現極端天氣,彰顯氣候變化問題的嚴峻性,這更要求中美以最大的誠意和緊迫感相向而行。如果把氣候變化所有相關領域的合作都能打通,那么將形成中美一個全新的合作局面,這也會是中美共同向世界發出的強烈正面信號。
中國主動承諾,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這所用的時間都遠遠短于發達國家,對中國來說是一場硬仗,但中國以強大的自驅力去推進,并將其當成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事。如果美國等所有發達國家都能向中國看齊,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責任,那么氣候變化問題就不會如此困難。就從兌現承諾開始吧,發達國家明確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但目前融資總額不僅嚴重不達標,甚至還存在“摻水”“湊數”等問題。希望美國能早日補上這些欠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