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臺風“杜蘇芮”影響,
北京自7月29日開始連續強降雨,部分地區降雨量超過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水平。截止發稿,此輪強降雨已經造成11人遇難,13人失聯。
在北京此輪降雨中,門頭溝區和房山區平均降雨量最大。門頭溝區在8月1日中午通報,目前全區累計平均降雨遠超“7.21”水平,達到471.1毫米,最大降雨點位達723毫米雨量,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值。并且連續的極端強降雨,致使全區河湖水位暴漲、多處區域遭遇險情,并于7月31日誘發山洪。
強降雨造成房山部分地區出現斷電情況。北京房山區在8月1日中午通報,受強降雨影響,山洪沖刷損毀部分供電線桿及變壓器,部分地區供電保障、通信線路受損;截止8月1日中午12時,房山區約6萬戶停電,28個村3410戶出現斷電情況。
北京房山區一名居民對界面新聞表示,家里的無線網在7月31日早上后就不能正常使用,
公交車和地鐵也隨后停運,居委會要求居民儲存生活用水;在8月1日早上后,電視也沒有信號。“目前水和電都使用正常,但由于區內部分地方封路,家人工作完只能繞遠路回家,十多公里的路大概走了三十公里。”她對界面新聞表示。
專業人士分析,此次強降雨與南方的臺風以及副熱帶高壓相關。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氣候科學博士在讀、科普平臺“中國氣象愛好者”編輯韓雨杉告訴界面新聞,臺風“杜蘇芮”深入內陸直接撞擊
河北和北京地區的山脈,水汽的影響更加直接,6號臺風“卡努”在太平洋上也起到了遠程輸水的作用。韓雨杉表示,一般而言,華北內陸地區和遠洋水汽相隔較遠,但此次雙臺風加上偏北的副熱帶高壓配置,使得水汽可以源源不斷地深入內陸,在京津冀造成大片特大暴雨,其中部分山區因為山脈抬升作用,雨勢更大。
韓雨杉還提到,氣候變暖格局下臺風的路徑和強度也會發生變化。
2018年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暖會使得臺風移動速度變慢,韓雨杉告訴界面新聞,此次臺風“杜蘇芮”殘余移動較慢也是造成極端降水量的一個原因。
他提到,副熱帶高壓的形態和移動在隨著氣候變化而改變,比如其每年夏季的最北位置有可能北移或者持續偏北,這就使得華北地區的雨季在某些年份有可能延長,“但氣候變暖一般是兩極分化,因此在降水上,未來更可能是極端暴雨和極端干旱更加頻繁地交替出現。”
綠色和平在2021年發布過報告《與洪共存—中國主要城市區域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及未來情景預測報告》,其中提到,1961-2019年間,京津冀、長三角和廣東省的高溫和暴雨危險性等級均呈現上升趨勢。在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之際,如何減少損失以及提高適應性措施也很重要。
在一些山洪易發地區,有很多老人居住。柳葉刀報告《The 2022 China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leveraging climate actions for healthy ageing》(2022年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中國報告:采取氣候行動促進老齡化人群的健康)顯示,2016-2020年,人均極端降雨和干旱暴露量增加了71.6%,達到0.14次,雖然65歲以上人群和所有年齡段人群的人均極端降雨暴露量相似,但與歷史基線(1986-2005年)相比,2016-2020年期間老年人的總暴露量增長率大于所有年齡段人群(263.6% vs. 53.8%),主要是受快速老齡化趨勢的驅動。
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副主任張弛告訴界面新聞:“我們在該報告中有一個指標--未來區域海平面上升的人口暴露,這個指標評估了未來海平面上升對人群產生的風險,在這部份暴露的人群中,老年人具有較低的轉移意愿,而他們正是面對這種極端天氣風險更大的群體。”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經理劉君言對界面新聞表示,很多老人在山區滯留提高了搶險救災的難度,一方面老人自救能力較差,另一方面山區施救難度大。
劉君言告訴界面新聞,未來可以針對這些脆弱地區和人群設有提前處理機制,在官方發布氣象預警之后可以提前轉移安置,減少受災風險,“例如山區如果有很大的山體滑坡風險,就需要提前做一些加固措施,提前清理行洪的通路等。”在現場救援上,她表示可以更具有針對性,對這些區域提前響應,合理分配和規劃救援力量。
在提高氣候適應能力上,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室主任黃磊告訴界面新聞,目前對于極端事件、復合型極端事件的致災機理以及綜合災害等級劃分和預警機制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現有氣候模式在模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方面也還存在較大差距,需要開展基于脆弱性和暴露度的災害風險對脆弱區域和行業的影響研究,并且發展面向生態系統、水資源、人體健康等重點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早期預警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