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臺風“杜蘇芮”影響,我國華北多地遭遇強降雨,降雨量打破歷史極值。中央氣象臺數據顯示,此次華北地區強降雨最大小時降水量111.8毫米(
北京豐臺區),最大降水量1003.3毫米(
河北臨城縣);日降水量16站突破歷史極值。極端的強降雨引發嚴重洪澇災害,給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造成嚴重損失。
在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影響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氣候風險日益突出。近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就7月全球氣溫創下新高發表聲明時表示,“這僅僅是個開始,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全球沸騰的時代到來了?!盜PCC發布的第六次科學評估報告(IPCC-AR6,2021)指出,持續的全球變暖將進一步加劇全球水循環的異常,更熱、更旱、更澇等極端現象將更加頻繁并成為新常態。
在此背景下,城市因人口密度大、經濟集中度、熱島效應強等特點,更易受到極端氣候影響,成為極端天氣事件的重災區。在此背景下,城市需重構自身的自然災害應對體系,以適應不斷加劇的極端氣候環境,保障在極端天氣條件下城市功能的基本正常運行。
1.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城市面臨的氣候風險差異顯著
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暖,我國氣溫也表現出明顯上升態勢,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越發突出。數據顯示,1951 至 2020 年我國平均氣溫升溫速率達 0.26℃/10 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各地區均表現出氣候變暖的特征,但在氣候變化帶來的災害方面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差異。
根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我國東北地區變暖程度大于全國平均水平,夏季洪澇風險加重、濕地面積減少、凍土脆弱性增加;華北地區暖干化顯著,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超大城市熱島效應嚴重;華東地區臺風強度增強,城市暴雨內澇和高溫熱浪事件增 多;華中地區旱澇災害頻發;華南地區高溫熱浪、暴雨洪澇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西北地區冰雪消融加速,融雪性洪水頻發;西南地區冬春干旱加重;青藏高原暖濕化,冰雪災害、地質災害和鏈式災害風險加大。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災害和氣候風險,我國先后出臺《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和《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并在全國建設30個適應氣候變化試點城市、開展海綿城市試點,系統部署全國及重要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以增強城市在應對內澇、干旱缺水、高溫熱浪等氣候災害
問題的能力,提升我國城市的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雖然不同城市面臨著不同的氣候風險,但應對熱島效應和城市內澇,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成為城市共同發力的共同方向。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在《關于印發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試點城市展開重點適應行動,針對強降水、高溫、干旱、臺風、冰凍、霧霾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修改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設計和建設標準。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
2.北方地區內澇壓力加大,海綿城市建設需加快推進
在氣候變暖影響下,我國降水帶逐年向北轉移的趨勢明顯,北方降雨量顯著增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氣候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暖濕特征明顯,平均年降水量672.1毫米,其中北方降水偏多,降雨量更是高居歷史第二位,僅次于1964年,北京、天津、河北年降水量均為歷史最多。
然而,在我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城市防洪排澇等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基本以降水量歷史均值為參考標準,缺少對降水量歷史極值以及極端天氣演變趨勢的考量。在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多的情況下,北方城市發生內澇的現象便頻繁出現。
海綿城市建設是緩解城市內澇的重要舉措之一,使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抵御暴雨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和韌性。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從2015年起,全國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
政策出臺以來,我國海綿城市整體還處在發展和局域性建設階段,大部分城市“海綿體”都屬于試點性質,體積較小,“海綿體”所應有的效果發揮不明顯。2021年,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的通知》,開始通過財政資金支持開展全域性海綿城市建設。面對逐步增多的降雨環境和日益嚴峻的極端強降雨天氣,北方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步伐亟須加快。
3.海綿城市建設需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海綿城市建設通過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緩解熱島效應和城市內澇。其中,主要需在雨水源頭控制設施、管網(廊道)排水設施、河流湖泊蓄水設施等方面建設立體的城市海綿體。
然而,由于對海綿城市建設認識不到位、理解有偏差等因素,一些城市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主要以“末端”治理為主,更加重視管網(廊道)、防洪堤等“灰色設施”工程項目。在沒有源頭分布式控制的情況下,極易導致城市在強降雨過程中防洪排澇往往過度集中,一旦降雨量增大就會形成洪澇災害。更不用說在極端強降雨頻率逐步增多情況下,原有建設標準的管網(廊道)、防洪堤等已難以應對更極端的降雨量帶來的沖擊。
在此背景下,海綿城市建設需更注重發揮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對降雨的積存作用,充分發揮濕地、水體等對水質的自然凈化作用,以及建筑、道路、綠地、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和緩釋作用,建設更多海綿城市“綠色設施”。其中,包括建設下凹式綠地、透水鋪磚、綠色屋頂等源頭控制設施;建設雨水花園、人工濕地等設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海綿體(蓄水)功能;不改變自然水系脈絡下,因勢利導改造渠化河道,提升河流河道的泄洪排洪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建設管網(廊道)、防洪堤等“灰色設施”并根據現有氣候條件適當提高建設標準,仍然是緩解城市內澇的必要措施。既要扭轉過度依賴“灰色設施”的治理方式,也要避免只強調生態措施和源頭治理的思路,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