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狐(Vulpes lagopus)是一種生活在極地地區的犬科動物。其雪白且順滑的皮毛和可愛的外表使得北極狐的形象風靡全球。在各大社交和視頻網站上,北極狐的影像往往能獲得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播放。
北極狐在北極圈食物鏈中有著極為獨特的地位。這主要是表現在其對旅鼠數量的控制上。旅鼠被普遍認為是一種生育能力極強的物種,一年能生7-8次,每次可生12子。如果沒有高級捕食者對其數量加以控制,漫山遍野的旅鼠甚至能吃光整片山野的植物,這對當地生態形成巨大挑戰。
當前,北極狐并沒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動物名單,但這并不意味著北極狐種群當前的狀態十分樂觀。在生態圈中與其密切相關的五個物種當前已經處于瀕臨滅絕狀態。因此,從生態鏈的角度上,北極狐種群的處境并不安全。同時,絕大多數都北極狐都被發現于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北極島嶼。事實上,北極地區已經成為了北極狐最后的也是最安全的棲息地。在芬蘭和挪威地區,出于對皮毛的需求,該地區維持了長期對北極狐的獵殺。這導致該地區北極狐已經處于極度瀕危的狀態。因此,當前環保網站Care2發布了一項簽名請愿活動,希望為保護北極狐事業凝聚更多的支持。
北極狐當前受到威脅的主要原因是獵物數量的不穩定和棲息地喪失。在內陸,北極狐的食物來源主要是旅鼠(Lemmini)等嚙齒動物。在沿海地區,他們則主要以海鳥魚類等為食。氣候變化導致內陸地區北極狐的食物來源極不穩定。
以往來說,旅鼠種群的變動總是3-5年一次,北極狐的進食與繁殖也基于這樣的時間。沒有旅鼠的時候,北極狐不會產崽。而在有旅鼠的時期,一只雌性北極狐一年最多可以產下18只幼崽。這是因為生育期間狐貍父母要為正在成長的小狐貍們尋找足夠的食物。但是自1994年以來,旅鼠數量高峰的時候越來越少,逐漸溫暖的天氣是旅鼠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這也導致北極狐的生育節奏被嚴重干擾。
氣候變化同時也導致了北極狐棲息地的喪失。在冬季,大多數的北極狐會前往海岸邊的海冰處捕食。氣候變化導致北極的冰蓋融化,面積大幅縮減。氣候變化同時也改變了北極狐棲息地的環境。比如說,逐漸溫暖氣候使得北極的地貌形態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于北極狐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北極狐為了適應北極苔原會隨時間變化改變自己的皮毛顏色,如夏季與巖石景觀融為一體。但是溫暖的北極使得許多植物開始生長,這削弱了北極狐在該地區的生存和捕食能力。
不難看出,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北極狐的處境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樂觀。考慮到北極的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保護北極狐種群對于北極地區的生態穩定是至關重要的。當前,Care2首倡的建議已經收到將近九萬人的簽名支持,這樣的成果無疑令人振奮。北極狐是一個具有區域代表性的物種,其處境也反應了北極地區的生態健康情況,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和支持保護北極狐的事業。
—— 作者系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CBCGDF)國際部與
北京師范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BNU-HKBU UIC)全球化與發展(GAD)專業聯合發起的“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計劃”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