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多月以來,受臺風影響,強降雨天氣導致
北京、
河北、
黑龍江、
福建、
深圳等地區出現了罕見的洪澇災害,給城市的正常運轉帶來威脅。這不得不讓人思考,城市應該如何建設才能更好地適應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不久前,生態環境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的通知》,持續指導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工作的開展。未來,試點城市還需從哪些方面加強重點能力建設?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將給社會公眾帶來什么?公眾又該如何積極參與?對此,中國環境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鄭艷。
中國環境報:今年北方城市暴雨天氣頻發,氣候變化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您認為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將給社會公眾帶來什么?公眾又該如何積極參與?
鄭艷:《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2035》提出2035年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此次深化試點提出“廣泛參與,全民共建”。氣候適應關涉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安全,從每一個個體和企業而言,既是氣候風險的承災主體,也是采取主動適應的直接行動主體。因此,建立“氣候適應型社會”意義重大,必須調動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廣大公眾參與共建的積極性,全面提升對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發掘傳統智慧,助力“氣候適應型社會”理念深入人心。近年來國內外頻發的氣候巨災起到了災害教育的作用,例如歐盟提出2050韌性社會目標,其中包括努力減小不可避免的災害風險損失,注重提升社會弱勢群體的公平韌性(just resilience)。此外,還可以適時培育
市場資源和社會力量,借助志愿者力量推動風險防范的常態化和全民參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發達城市將減小氣候風險、提升安全韌性等目標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建議結合試點工作,推進大中小學校、政府機關、企業和社會組織、社區等不同主體的氣候適應型建設。加強氣候變化風險與適應的科普宣傳與志愿者行動,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生命教育、防災備災救災知識,災害預警和應急演練進社區、進課堂,推動全社會樹立風險文化意識。
中國環境報: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對調節城市氣候具有重要作用,您認為在建設氣候適應性城市的過程中,應如何通過加強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管理,來減輕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
鄭艷: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強調依靠自然生態系統的自適應能力,由于城市地區土地利用改變了自然生態環境,綠色基礎設施就成為發揮氣候適應的主動舉措。例如,針對歐洲800多個城市的研究表明,城市街區的林木覆蓋率應達到30%才能發揮降溫、改善小氣候、減輕空氣和噪聲污染、緩解心理壓力和疫病傳播,以及減小熱浪引發的死亡率等健康效益。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綠色基礎設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提倡的生態系統適應方法具有一致性,建議決策者將生態環境因素納入土地利用和城市規劃之中。美國環境保護署將綠色基礎設施作為一種有效的雨洪管理技術和低影響開發措施,有助于利用土壤或植被實現自然水文循環過程,通過滯留和吸納雨水降低市政水利設施投入,減小洪水災害風險。歐洲環境署明確指出綠色基礎設施是一種“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具有八項生態服務功能: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減緩、水資源管理、食物供應、土地保護與開發、休憩和文化效益,鼓勵成員國以此作為促進城市生態系統適應的綜合工具。
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氣候適應效果必須與其它適應基礎設施密切結合,才能發揮最佳效果。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提出三大類適應基礎設施及四種典型適應路徑:(1)社會基礎設施:如加強土地利用規劃、適應性社會保障、應急和災害風險管理、氣候韌性健康體系等;(2)自然基礎設施:調節氣溫、空氣質量、雨污徑流、防洪、水管理和食物安全等;(3)灰色/工程基礎設施:如加強城市建筑設計、信息和通信技術、能源、
交通、水處理、洪水及海岸管理等應對路徑;(4)綜合適應領域:針對與城市化、基礎設施相關的復合與連鎖風險加強綜合適應路徑,包括促進社會公平,并促進
減排與適應協同發展等。例如,以提升水系統韌性為目標的海綿城市為例,就非常注重自然與人工相結合、藍綠灰措施組合的系統治理舉措。許多城市通過海綿建設增加了綠地,增強了城市原有的透水功能,同時也和黑臭河整治、水資源涵養、雨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結合起來,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
中國環境報:目前所開展的氣候適應性城市試點工作,取得了哪些經驗成果?這些經驗成果該如何運用?
鄭艷:我們應該總結分享試點經驗,加強成果推廣。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氣候適應型社會,應該以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目標,瞄準國內外先進的典型樣板,尤其是充分發掘國內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典型案例。通過進一步深化試點,探索和總結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路徑和模式,不但要“把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一步步變為現實”,也能夠為積極推進全球適應氣候變化進程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例如:
上海將“韌性生態之城”作為建設目標,《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通過低碳城市建設、打造藍綠交織的生態格局、構建包容性城市生活空間等綜合規劃舉措,不斷增強其作為國際城市的綜合韌性和可持續競爭力。
寧波是最早建立“河長制”、開展“五水共治”的城市,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核心,倒逼經濟轉型升級,實現了“水和安民”和“惠民生”的建設目標。寧波也是中國第二個將巨災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城市,發揮普惠、救助功能,被譽為中國公共巨災保險的“寧波樣本”,2015-2019年間巨災保險機制為超過20萬戶家庭提供了約1.28億元人民幣的賠付。2021年7月頒布的《寧波市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條例》,是國內首部氣候資源地方性
法規。
雄安新區采取了高標準的城市規劃設計,按照分區設防、重點保障原則,結合新區城鎮規模及規劃布局,建設了起步區2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建設現代化高科技綠色低碳工業園區的典范,但很少有人知道園區也是一個生態韌性之城。在1994年建設之初,中國和新加坡兩國合作建設中,就采用了國際上最先進的規劃理念,提出成片開發、建立一個工業園鎮的設想,當時最先進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不但在30年前就率先實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的先進建設理念,而且同步建設了學校、醫院等社會公共設施,不惜耗費巨資進行園區規劃設計、將原本處于低洼之地的70平方公里規劃用地整體填高70厘米。1998年江南遭遇百年一遇大洪水,園區成為其中的一片綠色諾亞方舟。
中國環境報:為推動各地更好地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您還有哪些建議?
鄭艷:第一批28個“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多為中西部中小城市,許多試點城市氣候脆弱性突出、社會經濟發展能力薄弱,即缺乏資金支持,也缺乏技術導則與考核評估機制,導致地方試點城市摸著石頭過河,適應工作沒有抓手。第二批深化試點在生態環境部牽頭下,還有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
運輸部、水利部、中國氣象局、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等八個部門共同參與落實,這個工作力度是非常大的,也體現了國家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首先,加強部門協同建設,形成氣候適應的合力。一方面,在人才、資金、技術、決策機制創新等方面加強支持。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在面向全國重點科研機構院所征集人員、組建“全國氣候適應專家庫”,以此增強對落實適應戰略、推進城市試點工作的技術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爭取在試點中將適應目標納入地方城市和部門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生態文明建設等相關試點指標體系。例如,國內相關部門可以協同推進的
政策試點包括:生態環境部門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低碳城市試點、無廢城市等;住建部門的海綿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智慧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等;應急管理部門的國家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試點;國家衛健委推動的健康城市試點;交通部門的交通強國試點城市、
公交城市、智慧交通城市等;民政部門的國家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幸福社區、精準社會保障等工作;教育部門推進的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學校等;氣象部門推進的氣候標志評價工作;中央銀行、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等多部門分別推進國家綠色金融試點、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產融合作試點城市探索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等工作等等。此外,可借鑒我國的河長制、及一些國際城市“城市韌性官員”的機制經驗,在試點領導小組架構下,進一步設立常態化“城市氣候韌性協調員”等協調監督考核機制。
其次,積極探索和發掘“氣候經濟”潛力,發展氣候適應新產業。全球適應中心于2021年初發布的《適應現狀和趨勢報告2020:后疫情時代的世界應加強氣候適應》指出:氣候適應是協同應對健康、經濟和氣候變化三大危機的最好選擇;在氣候預警、韌性基礎設施、農業技術、生態保護、水安全等領域的投資可獲得4倍以上的收益。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已將海綿城市、生態環境產業、綠色基礎設施、綠色咨詢與服務等列入綠色產業清單給予綠色政策扶植。《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到氣候敏感二、三產業、氣候適應型旅游業、氣候智慧農業、氣候金融保險業、氣候服務等適應新需求,可利用PPP模式、稅收、綠色補貼、獎補政策等經濟激勵機制,創新資金渠道。近年來,我國的氣象商業服務市場也快速發展,依托氣象科技和信息技術開展的定制化、個體化的氣候服務將成為新興產業。
原題: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鄭艷|讓“氣候適應型社會”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