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素有冰雪王國之稱,暢享冰雪運動成為全球游客選擇前往當地度假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今年夏天歐洲迎來持續高溫,“烤驗”著瑞士的冰雪運動產業。與歐洲大部分地區一樣,瑞士目前正遭受熱浪襲擾,自9月1日以來,瑞士海拔800米以下地區的溫度普遍超過往年。當地輿論認為,伴隨著今年全球的異常高溫,今后瑞士的冰雪運動產業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自然條件造就冰雪運動產業
地理優勢是瑞士冰雪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瑞士國土面積的六成被山地覆蓋,如此大面積的山地本是阻礙瑞士山區經濟發展的地理劣勢,但是瑞士人卻化劣勢為優勢,依靠地利打造獨特的滑雪體驗。瑞士山地“低緯度、高海拔”的特點造就了瑞士雪場雪量豐富卻又并不嚴寒的優點,相對較高的溫度加上充足的陽光讓滑雪者可以穿著較為輕便的滑雪服與皚皚白雪親密接觸。
適宜的自然環境促使冰雪運動成為瑞士的國民運動,幾乎每個瑞士人都會滑雪。瑞士人對滑雪的熱愛是刻在基因中的,瑞士被認為是滑雪運動的開創者,這項運動已有約150年的歷史。早在20世紀初期,瑞士人就為滑雪建造了專門的纜車,為參與冰雪運動創造了更多的可能。在
北京冬奧會上,瑞士代表團斬獲了7金2銀5銅,優異的成績對于人口不足900萬的小國瑞士來說值得驕傲,這也與瑞士人對冰雪運動的喜愛分不開。
滑雪設施完備的瑞士曾多次舉辦國際冰雪賽事,于1928年和1948年承辦過兩屆冬季奧運會,并且還在1962年舉辦過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同時,瑞士還曾多次舉辦國際雪聯高山滑雪世界杯、世界極限野雪挑戰賽和冰川巡回賽等高水平賽事,大批愛好者慕名前往挑戰或觀賽。
截至目前,瑞士國內共有200多個滑雪場,雪場密度為全球領先,高山滑雪道總長約7300公里。豐富的冰雪資源讓冬季運動成為瑞士人的習慣,而較好的群眾基礎又促使本國冰雪產業的蓬勃發展,進而吸引更多的歐洲甚至全球的冰雪愛好人士,形成良性循環。瑞士依靠著連綿高山上的“雪頂”大力打造冰雪運動品牌,并且以此為依托開發了滑雪場周邊的旅游業、冰雪運動培訓行業、餐飲業、冰雪運動裝備生產等下游產業,形成了以冰雪為點,其他輔助性產業為面的產業規模,很好地帶動了瑞士山區經濟的發展。該國國家旅游局還圍繞“冰雪”專門設計了多款主題游,包括滑雪和雪鞋漫步等多種游玩方式,吸引著全世界冰雪運動愛好者。
冰雪消融讓瑞士人對今冬更悲觀
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瑞士的冰川在1931年至2016年期間縮減了一半的體積,而在2016年至2021年間又減少了12%。瑞士國家旅游局表示,氣候變遷的現狀使冰川以更驚人的速度流失。多年前冰雪覆蓋的“白山”,變成了植被覆蓋的“綠山”,甚至是巖石裸露的“黑山”。冰雪的減少不僅會影響瑞士“冰雪王國”的形象,同時也會對其經濟、環境形成威脅。
幾十年前,瑞士的雪場甚至可以在夏季開放,但是隨著全球氣溫變暖,大部分場地只能在冬季營業。特別是近年來,瑞士降雪量不足和積雪過早融化等因素導致瑞士滑雪季進一步縮短。這讓“靠山吃飯、靠雪起家”的瑞士山區人民感到苦惱不已。在今年年初的傳統滑雪季,赴瑞士滑雪的游客量就已呈現下滑的趨勢,往日人聲鼎沸的現象在部分滑雪場難尋蹤跡,當地的冰雪產業及旅游業從業者切身感受到行業“寒冬”。比如,因降雪減少而取消的訂單,就使酒店經營者蒙受損失,他們不得不為員工申請政府援助。
今年夏天,歐洲迎來持續的高溫。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包括山區在內的歐洲部分地區的最低和最高氣溫都創下了歷史新高。這導致許多滑雪勝地甚至無法進行人工造雪,這些變化給瑞士冰雪產業帶來風險,更讓瑞士人對今年冬天更加悲觀。瑞士巴塞爾大學環境科學教授薩賓·朗夫稱,從統計上看,降雪量少的年份越來越多。據悉,瑞士滑雪業每年創造了近55億美元的收入,僅滑雪場拖牽行業就創造了約1.7萬個就業機會。今夏的高溫似乎已經預示著,在冬季相關產業將繼續承受難以估量的損失。
雪量減少也給冬季競技性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來自瑞士的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代理主席艾德就曾強調確保冬季運動未來的重要性,發出“合作拯救冬天”的呼聲。
在政府層面,瑞士今年6月通過了新的《氣候法》,該法案要求到2050年實現
碳中和,即凈零排放。瑞士民間也已行動起來保護冰雪。一方面,瑞士人更多地在阿爾卑斯山中使用土工布,利用其能夠反射陽光的特點保護織物下的冰雪;另一方面,瑞士科學家嘗試利用人工造雪保護冰川。但是人造雪并非完美的解決方案,因為其在生產中需要大量的水,可能會造成當地水資源短缺。并且,人造雪質量終究無法媲美天然雪,將影響冰雪運動愛好者的游玩體驗,而且其融化速度較快,也會讓游客對雪景的滿意度降低。
無論通過何種技術手段都難以彌補瑞士冰雪的消融,唯有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條唯一路徑,才能讓瑞士冰雪產業擁有更加確定和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