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中國角,《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務實行動》報告發布。
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
香港地球之友專家聯合成立的課題組,撰寫了本次報告,香港地球之友董事、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地球與環境科學戴沛權教授代表專家組發布報告。報告系統梳理了中國在頂層設計、地方試點、行業脫碳及全民參與共十個方面的務實行動,對外展示中國落實“雙碳”承諾的進展,匯聚最佳減碳實踐,為COP28貢獻中國智慧和解決方案。
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落實“雙碳”承諾的首要務實行動是構建“1+N”
政策體系,從頂層設計入手,形成總體部署。2021年印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后續進一步確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先后出臺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和支撐保障方案,包括2023年11月最新發布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共同開展的中國省級雙碳指數研究顯示,30個評價的省級行政區均已制定了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此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也根據自身發展實際,設定了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氣候目標,并據此制定實施藍圖。
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落實“雙碳”承諾的第二項行動是通過試點示范引領區域先行先試。中國城市
碳排放占全國總排放的比例高達85%,是落實“雙碳”承諾的關鍵責任主體。生態環境部組織對試點城市的進展與成效進行的集中評估顯示前期試點示范取得了積極成效。2023年10月印發的《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提出選擇100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為全國提供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第三項務實行動是通過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加速能源轉型。面對全球能源
市場動蕩和地緣政治緊張,中國在提升傳統能源效率的同時,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2022年,以光伏和風電為主的新能源發展突飛猛進,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30年來第一次同比雙雙下降。
2023年6月,全國風、光、水電總裝機突破13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裝機,2023年10月達到14億千瓦,風電、光伏、水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光伏新增裝機同比增長145%。課題組通過省級雙碳指數研究判斷,國家設定的2030年風光裝機12億千瓦的目標有望提前5年達成。同時,儲能、氫能等也都出臺有關規劃,加快產業發展。
第四項務實行動是大力推進工業和能源領域
節能減碳增效。工業相關排放約占中國總排放量的68%,通過推動能效提升和促進循環經濟,2022年全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超過51%,十年來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億噸。落實《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中國碳排放重點產業的氣候行動正在提速,其中30家鋼企上市公司中,近四成發布氣候目標,6家計劃在2023年達峰。
落實“雙碳”承諾的第五項行動是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大幅減少建筑領域碳排放。通過推動轉變城鄉建設發展方式,鼓勵建設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上海、
北京、
河北、
黑龍江等12省累計目標面積已達5030萬平方米。截至2021年底,清潔取暖累計替代散煤超過1.5億噸。 2020年中國地熱直接利用裝機占全球38%,計劃2025年再翻一番。
第六項行動是大力推動城市低碳
交通。交通
運輸領域占全國終端碳排放約15%。2022年全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前達到國家“十四五”20%的目標值,2023年上半年滲透率進一步提高到32.4%。全國充電基礎設施近700萬臺,自“十三五”初期增長超60倍,今年前7月充電量同比增長99.6%。
第七項行動是大力提升
碳匯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能夠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十四五”以來年完成國土綠化超1億畝,森林蓄積量194.93億立方米,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
第八項重要行動是加強綠色金融和
碳市場建設。中國大力推進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截至2023年6月末,中國綠色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8.4%;央行碳
減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機構發放
碳減排貸款超過7500億元,帶動年度碳減排量超過1.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2021年7月啟動的全球最大規模碳市場,推動履約企業披露碳排放約38億噸。2023年10月,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標志著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在即。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方面發展迅速。截至目前,香港特區政府的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額已達240億美元,并取得多項紀錄,包括發行全球最大的綠色零售債券、全球首批使用分布式分類賬技術的代幣化綠色債券,以及首批由亞洲政府發行的30年期美元綠債和20年期歐元綠債。另外,香港仍為中國離岸綠色債券的最大上市地,于2022年占中國綠債市場的16%。
第九項重要措施是推進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為進一步促進生活方式綠色化,2023年6月5日,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新修訂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引導公民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萬科公益基金通過垃圾分類指數評估,確認地級以上城市已全部制定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蘇州、上海等城市已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機制。此外,中國多地在積極探索“
碳普惠”創新性自愿減排機制,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加入全民減排行動。
第十項務實行動是擴大雙邊和多邊國際合作,攜手世界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2021年,中國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并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綠色低碳行動,體現了中國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決心和擔當。近年來,中國積極利用國際平臺參與氣候治理,加強氣候領域南南合作,推動構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深化雙邊和多邊氣候合作,協助強化防災減災機制,不斷加強與非洲等欠發達區域的合作。
課題聯合負責人陽平堅博士表示,盡管世界各國在落實《巴黎協定》進程中取得積極進展,但與1.5°溫升目標所需減排量仍然相距甚遠,因此課題組在盤點中國務實行動的同時,也向世界各國發出“全球聚焦務實行動攜手應對氣候挑戰的公眾倡議”,呼吁各締約方共同維護國際氣候公約所確定原則,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一致性,切實聚焦務實行動。
陽平堅還呼吁龍頭企業和金融機構落實氣候承諾,推動供應鏈有效減排;倡議公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通過綠色選擇倒逼生產端低碳轉型,助力全球零碳沖刺,共同守護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