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在2023綠色金融北外灘
論壇上,《銀行業氣候信息披露與碳核算研究報告(2023年)》正式發布。
據悉,該報告由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和昆山杜克大學可持續投資項目共同編制發布,由神州信息聯合發布。GF60(綠色金融60人論壇)首席經濟學家、杜克大學教授張俊杰表示,該報告從多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采用“AI模型+人工”相結合的方式,對銀行氣候信息披露和碳核算質量進行評估。
報告顯示,國外銀行計算投融資
碳排放普遍參考國際組織碳核算金融聯盟(PCAF)推出的《全球金融行業溫室氣體核算和報告標準》,國內銀行普遍參考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機構碳核算技術指南(試行)》。國外銀行核算投融資碳排放數據主要來源于公開資料、客戶企業、
第三方數據提供商,國內銀行則多選取幾家碳
市場控排企業做試算。
報告認為,國內外銀行氣候信息披露都存在著巨大的數據挑戰,影響著戰略、風險管理以及指標和目標的制定,尤其是投融資業務的碳核算、情景分析的范圍和程度。具體來看,第一,金融機構的客戶群體尚未全部開展氣候信息披露,披露所需要的底層數據尚不充分;第二,數據的準確性對于銀行進行氣候風險評估至關重要,而現階段的可獲得的數據可靠性尚待驗證;第三,數據來源龐雜,碳核算測算方式和測算指標不統一;第四,據統計,現階段銀行采用的數據大多數依賴以往的前1年-2年的數據。
對于未來如何更好地助力商業銀行開展氣候信息披露和碳核算,張俊杰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建議監管機構、銀行、上市公司共同發力,“首先監管機構要及時制定相關規則,讓銀行等金融機構有據可依;其次,銀行要強化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從而準確識別企業活動中哪些與氣候變化高度相關。最后,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需要主動披露碳排放相關信息。”張俊杰進一步稱,商業銀行氣候信息披露和碳核算工作是建立在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提供碳排放信息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底層數據,銀行披露氣候信息屬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銀行只能通過假設和推斷得出相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