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和世貿組織(WTO)發布的聯合報告顯示,能源轉型需要快速增加綠氫產量。據IRENA估計,在全球升溫不超過1.5攝氏度的情況下,到2050年,氫及其衍生物將滿足全球最終能源消耗的14%。
報告還強調,綠氫生產的擴張需要開發新的供應鏈,這將對可再生氫本身或用其生產的商品的國際貿易,以及價值鏈上必要設備和服務的貿易產生影響。
改變氫氣格局
氫能是以氫氣(H2)為燃料的新型能源形式。由于其燃燒產物僅為水,不產生任何污染物,因此具有極高的環保性。不過,根據其產生方式、含量、燃燒反應等因素,氫能源被劃分成數個種類,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
簡單而言,灰氫由化石燃料轉化而來,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氫能源。其優點是成本低、產量大,但有
碳排放問題;藍氫由天然氣轉化而來,其碳排放量相對較低;綠氫是完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制取而來,被廣泛認為是替代化石燃料和實現不易電氣化的行業脫碳的關鍵支柱,同時,對綠氫的新需求可能來自那些
減排“困難戶”行業,這些行業可能不會直接實現電氣化,比如
鋼鐵、
化工、
航空和航運。
上述聯合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大部分氫氣產量(每年約 95兆噸)來自化石燃料,這極大地加劇了氣候變化,而不是作為脫碳的工具。
該報告強調了改變氫氣格局的緊迫性。報告表示,到2050年,如果現有的一些能源方式轉變為清潔氫氣供應,整體氫氣產量將擴大五倍以上。這種擴張將需要前所未有地擴大可再生發電能力和電解槽產能。
如果要達到2050年“滿足全球最終能源消耗14%”的水平,屆時電解槽累計裝機容量要達到5500吉瓦(GW)以上,需要2.5萬億千瓦時(TWh)的輸入電量,大致相當于目前世界用電量的一半。
IRENA創新與技術中心主任羅舍(Roland Roesch)表示:“在凈零世界中,當前的氫生產和消費格局需要發生巨大變化。綠氫及其衍生物的全球貿易對于將低生產成本和高需求地點聯系起來至關重要。”
綠氫和國際貿易
報告提出,目前全球已有30多個經濟體制定了低碳氫國家戰略。降低關鍵產品關稅、建設可靠的基礎設施、重新調整國內支持計劃和發展綠色政府采購可以促進綠色氫供應鏈的發展和向低碳經濟的轉型。
報告提出,國際貿易也可以在匹配綠氫的供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為一些經濟體的國內生產潛力可能無法滿足其國內需求。
報告解釋道,由于目前在氨、甲醇、合成燃料或鐵等原料方面的大量貿易,綠氫貿易已經初現規模。而在未來,具有成本競爭力的綠氫生產地區可能會驅動部分能源密集型企業搬遷產業,并產生新的商品貿易流動趨勢,比如促使在電解槽(使用
電力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壓縮機、管道和閥門等領域的貿易增加。
WTO貿易與環境司司長林(Aik Hoe Lim)在9日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期間舉行的記者發布會上表示:“開放、可預測和連貫的貿易將是培育綠氫價值鏈的關鍵。”
在考慮到標準和驗證程序對于建立可持續氫
市場的重要性方面,林補充道:“WTO規則可以為如何制定真正的國際標準、一致的國家
法規和兼容的驗證程序提供有用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