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11月30日在阿聯酋迪拜開幕,當地時間12月13日正式閉幕,并達成《阿聯酋共識》。
《公約》秘書處指出,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在有記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舉行,這是兌現氣候承諾和防止氣候變化最嚴重影響的決定性時刻。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社會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合作?《藍廳觀察》記者專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區域氣候行動協調員。
強化國際合作 提升氣候行動整體有效性
為期兩周的迪拜氣候大會,首次對《巴黎協定》簽署以來的氣候行動進展進行全球盤點,評估實現《巴黎協定》宗旨和長期目標的集體進展情況。全球盤點也是推動落實《巴黎協定》的重要機制。
本屆大會主席國阿聯酋此前將大會達成協議的最后期限設定為當地時間12月12日11時,原計劃在期限內完成《巴黎協定》的首次全球盤點,但因許多締約方認為協議案文“不能完全回應他們的關切”,同時各方存在“嚴重對立和分裂的觀點”,迪拜氣候大會經過“加時”階段,在13日就《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達成共識。大會的最終決議獲得198個締約方的一致同意。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區域氣候行動協調員莫扎哈魯勒·阿拉姆在接受《藍廳觀察》記者專訪時表示,氣候變化迪拜大會為各方在2025年提交下一輪國家氣候行動計劃提供了信息。大會達成的全面決議,將支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提升氣候行動的整體有效性,以實現《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同時也將增進各方在談判過程和成果共識中的互信,這對推動國際合作應對氣候危機非常重要。
發達國家應充分兌現承諾 彌補資金缺口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排放量大的發達國家必須首先采取行動,迅速減少排放,較富裕的國家應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資金。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發布的《2023年適應差距報告》指出:根據模型估算,目前發展中國家每年適應氣候變化所需資金約為2150億美元至3870億美元,而2021年這些國家從發達國家收到的適應資金僅有約210億美元,較2020年還下降了15%,資金缺口高達1940億美元至3660億美元。本次氣候大會正式啟動了損失和損害基金,目前各方也已籌集超過830億美元融資承諾資金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但在巨大的資金缺口面前,承諾還需盡快轉化為行動。
阿拉姆對《藍廳觀察》記者說,下一步就是確定基金的運作方式、制定獲得基金的規則和程序,包括已經承諾捐款的國家應兌現其在捐款前所作的承諾。重要的是,必須立即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以應對損失和損害。各國必須采取行動,履行其目前在所有領域的承諾,并展現更大雄心。
攜手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在行動
本次大會達成的決議文本中,首次納入了有關化石燃料的表述,呼吁各國以公正、有序和合理的方式從化石燃料轉型。
大會期間,中方發布了《中國能源轉型展望2023》報告,描繪了中國實現能源轉型的路徑。此外,中國還牽頭發起“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實施倡議、加入“自然與人類高雄心聯盟”……中國方案、中國技術在迪拜氣候大會期間頻頻“亮相”,展現中方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決心。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9日表示,中國將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他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迄今,中國的風力發電的成本已經降低了80%,光伏發電成本降低了90%,為全球大規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未來將繼續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爭取逐步替代化石能源。他也指出,中國通過南南合作和綠色“一帶一路”對發展中國家展開了形式多種多樣的支持、幫助與合作,今后中國將繼續增進與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等合作。
在接受《藍廳觀察》記者采訪時,“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副理事長、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當今時代最重要的發展倡議,現在這一倡議也有了“綠色”的底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建設了非常重要的“綠色走廊”,這將給世界的綠色轉型帶來益處。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環境事務高級官員尼科洛娃接受《藍廳觀察》采訪指出,中國為實現零碳付出了巨大努力,采取了許多創新性舉措。中國制造的氫能源智軌列車從上?!俺龊!瘪R來西亞,中國在構建零碳未來的過程中引領著世界。
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會長兼首席執行官貝德凱對《藍廳觀察》記者表示,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正當其時。中國能源轉型的速度、街道上飛馳的新能源汽車,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如果世界各國能夠齊心協力,就有希望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人類需要和自然和諧共生,這正是美麗中國建設所倡導的。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在接受《藍廳觀察》記者采訪時透露,明年將在中國舉行“共同金融”峰會,以加大氣候變化融資力度,更表明中國愿意攜手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