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1日,由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編寫的《從行動開始:在華企業低碳轉型實踐觀察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中國角“加速低碳行動,凝聚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力量”邊會上正式發布。本研究是《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開展的關于“金鑰匙塑造中國企業低碳行動領導力”系列研究的第二期報告。第一期報告《行動向未來:金鑰匙行動塑造中國企業低碳領導力報告》已于2021年在COP26中國角發布。
《報告》基于2020-2023年“金鑰匙——面向SDG的中國行動”(簡稱“金鑰匙”)活動中涌現的企業優秀低碳實踐,進行了在華企業碳
減排行動特點洞察與分析,旨在展示和分析在華企業自“30·60”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進展及特點,分享在華企業低碳轉型的實踐與經驗,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企業界低碳發展的了解。
《報告》指出在國家
政策指導和監管下;在綠色供應鏈、綠色國際貿易新規的壓力下;在資本
市場以及消費市場的“用腳投票”下,企業做減碳的邏輯正在發生巨變——不只是責任、品牌形象,更是要抓住機遇積極進行戰略調整和低碳價值創造。有志于在未來市場競爭中拔得頭籌的企業正在將追求綠色低碳視為了一種可以讓企業獲益更多、更持久的商業模式。
《報告》通過分析“金鑰匙”活動中的企業優秀的減碳行動,以及與企業深入交流,總結了在華企業低碳轉型5個方面的特點或者發現。
01 戰略引領,內生動力不斷迸發
目前大部分企業尚未制定清晰的減碳戰略或碳達峰
碳中和行動方案,且有不少企業在設定目標以及碳核查方面存在挑戰。《報告》發現:
第一,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領導下,中央企業領先其他企業制定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盡管編制工作依然存在一些
問題,但是央企發揮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
第二,大部分企業認識到了減碳戰略的價值,其驅動力除了政策引導,更多來自市場供應鏈、資本市場以及消費者等市場因素,企業減碳動力不斷內化。
第三,為推動低碳戰略有效執行,優秀企業建立了完善的低碳治理架構,通過企業內部考核獎懲體系落實相關舉措。
第四,優秀企業將低碳戰略融入業務發展,在低碳產品設計、低碳服務創新和低碳解決方案方面積極行動,追求實現商業價值和環境價值協同增長。
02 中國并聯式協同推進綠色發展
中國企業在做
碳減排時,也在積極探索中國式做法,進行并聯式協同推進。
第一,降碳。提高傳統能源使用效率,加快清潔能源替代是大部分企業在降碳方面采取的常見舉措,其中創新發展和應用CCUS 等負
碳排放技術是大型能源和工業企業發力脫碳的重要領域。
第二,減污。在污水治理、廢氣余熱回收、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以及塑料污染治理方面,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均采取了積極行動。不少領先企業將循環理念前置產品設計階段, 從源頭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第三,擴綠。植樹造林, 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海洋保護等是企業經常采取的天然
碳匯手段。此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碳減排的協同效應不斷被強化認識。
第四,增長。對于企業而言減碳不僅是踐行公益,也是在謀求增長。
碳交易、綠色投融資、低碳產品及創新解決方案等市場機制的建立與作用發揮使得企業在推動綠色轉型方面獲得持久內生動力。此外,由資源循環和共享理念衍生的新商業模式,例如共享出行,二手經濟等日益受到消費者喜愛并帶來新的增長點。
03 建立伙伴關系,推動全價值鏈減碳
第一,在華跨國企業注重全價值鏈減碳,例如雀巢中國、戴爾科技集團等,他們從原料產地采購到工廠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再到倉儲物流和后期產品使用及回收整個完整的供應鏈已形成一定的減碳實踐。在推動上游供應商進行能源及產業結構轉型,引導下游消費者形成低碳消費意識和行為方面,跨國品牌均發揮了較大影響力。
第二,瞄準市場機遇,科技公司、金融機構以及制造業企業等,通過創新數字化解決方案和可持續產品,助力其他行業和消費者積極減碳,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
第三,眾多企業和組織打造伙伴關系,例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啟動 “中國時尚品牌氣候創新碳中和加速計劃”;《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聯合企業界發起 “全球可持續消費倡議”等,這些行動倡議有助于營造綠色可持續發展社會輿論,促進交流、凝聚共識,號召更多企業行動。盡管目前大多數企業碳中和行動仍集中在自身運營,全供應鏈的“碳中和”行動仍然滯后,但是許多優秀企業在這一方面在不斷進行努力與嘗試。
04 數字化賦能,加速低碳轉型
企業積極探索數字化綠色化融合發展,并取得初步成效。第一,數字化助力氣候行動。通過智慧工廠、智慧農業、智慧共享出行以及
電力大數據的開發應用等,數字化技術幫助中國企業提質增效,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企業低碳發展水平。另外,5G、云、AI 等技術在預警和監測方面的應用,大大提升了企業以及全社會的氣候風險管理水平。
第二,數字化助力碳數據管理。利用數字化技術提高企業碳數據搜集、分析的準確性和效率。數字化還幫助企業進行碳數據的實時監測和分析, 有助于企業隨時采取對策;幫助企業開展碳排放數據的公開透明
化工作。數字化有助于企業開展較為復雜的綠色供應鏈管理。
第三,數字化助力企業開拓綠色業務。在市場需求的指引下,科技公司以及
第三方咨詢機構等創新開發碳數據管理系統,能效管理軟件等其他產品與服務,賦能各行各業以及全社會低碳發展。
05 適應氣候行動初見起色
目前中國企業適應氣候變化的管理仍處于起步階段,普遍存在風險識別率偏低;風險管理停留在定性層面(并沒有評估氣候風險對財務的影響,也沒有將氣候風險納入企業日常經營風控體系);未和財務數據建立關聯等特點。在“金鑰匙” 的企業行動中,聚焦適應氣候變化的數量并不多,但仍可窺探在華企業在此方面的幾個特點:
第一,從預警防治自然災害角度出發,金融企業、互聯網公司、通信運營商等均推出了風險管理平臺,災后應急通信系統等。氣象服務對產業、基礎設施等經濟社會基礎服務的支撐能力也被進一步地認識和發揮。
第二,農業領域里現有的適應措施的規模仍不足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第三,企業以及企業所在行業缺乏自身對于氣候變化脆弱性和暴露度的評估,在制定適應規劃和方案并采取行動降低不利影響方面, 明顯不足。
《報告》特別關注了“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在外海綠色低碳發展實踐。《報告》發現:
第一,作為“走出去”企業的主力軍,中央企業通過開展公益活動,呵護動植物,保護環境,推廣可再生能源和技術等等,擔負起了中國企業海外綠色發展與形象建設的重任。
第二,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對傳統能源依賴程度較高,綠色轉型發展面臨瓶頸,中企憑借自身經濟和技術實力以多種形式參與共建國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綠色基建、綠色
交通等領域的合作,不僅為自身贏得海外業務,同時也避免了所在國由于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帶來的高排放,賦能投資所在國低碳發展。
第三,海外園區樹立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樣板,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成果的重要載體。盡管海外園區綠色低碳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但在推動能源、經濟低碳轉型,建設綠色基礎設施,促進資源循環利用以及綠色宣傳等方面,均已有許多探索,提升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影響力和軟實力。
《報告》提出,盡管企業低碳轉型取得了許多進展和成績,但仍面臨驅動力不足;行動路徑不清晰;支撐體系不健全等困難和挑戰。為此,《報告》建議企業一方面做好自己,練好內功,秉持長期主義,將減碳的“成本”思維為“投資”思維并采取積極行動;另一方面要增強外部協作,加強同政府、科研院校、行業協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合作,共同營造良好的低碳發展生態圈。此外,要加強企業之外的各界力量,通過加強政策制定、金融創新、標準統一、人才培養等,共同為推動企業低碳轉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報告》還收錄了一批典型案例,包括中國
石化在CCUS以及氫能方面投資和行動以在中東綠色發展的項目與實踐;京東物流打造韌性供應鏈;光大銀行推出綠色金融產品;國網無錫供電公司多維探索能源低碳轉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