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海拔落差超過5000米,地形相對封閉,長江支流眾多,以不足全國2%的國土面積承載了約7%的人口和6%的產值,雖然氣溫升高幅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仍深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具有較高的暴露性和脆弱度。2022年,該區域遭遇持續性、大范圍高溫天氣,綜合強度為有記錄以來最強,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未來一段時期仍將保持增溫態勢,高溫熱浪、極端降水將更為頻繁,超大城市“熱島”“雨島”“污島”現象也會加劇,部分地區干旱缺水、森林火災風險等級較高,
電力保障、內河
運輸等面臨新挑戰。
近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啟動了碳達峰
碳中和十大聯合行動,簽訂了應對氣候變化、氣候投融資等合作文件,建成了“碳惠天府”和“碳惠通”降碳激勵機制,開展了能源綠色轉型、多層次軌道
交通、電氫交通走廊等建設,強化了城市居民避暑、電力供給保障等能力,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
與此同時,區域一體的氣候變化監測評估機制不暢通,溫室氣體排放和生態系統
碳匯數據庫尚未跨區域銜接,“重減緩、輕適應”
問題依然突出,區域級和城市級減污降碳協同聯動不夠,部分重點領域低碳發展和氣候韌性水平有待提升,綠色低碳產業綜合競爭力不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求存在差距。筆者認為,面對新形勢新需求,應將應對氣候變化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發揮成都、重慶“雙核”引領作用,統籌減緩和適應,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氣候智慧型經濟圈。
一是突出規劃引領,增強氣候治理可識別性。秉持一體化思維,加強頂層設計和綜合謀劃,將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和重點任務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局統籌考慮,融入各級各類行動和
政策。聯合開展“十五五”乃至更長期前瞻性研究,提出中長期應對氣候變化時間表和路線圖。兼顧短期極端天氣氣候挑戰和中長期氣候變化風險,加強適應總體框架設計,編制適應氣候變化聯合行動方案,強化水資源、電力、交通運輸等領域韌性,探索具有巴山蜀水特色的氣候韌性發展路徑。加快減污降碳協同政策協同,聯合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和創新試點。
二是健全聯動機制,增強氣候治理協同性。按照“統、分”相結合的框架布局,一方面,發揮生態環境、發展改革部門牽頭作用,推動設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應對氣候變化專項組,加強毗鄰地區合作,強化總體協商和定期調度,形成需求清單、政策清單和工作清單。另一方面,依托氣象、林草、生態環境、水利、能源、交通、應急等領域協作機制,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工作聯動協作范疇,重點強化綠色低碳產業建圈強鏈、綠色供應鏈產業鏈構建、電力供應互調互劑、上下游洪水協作防御、應急救援跨區域聯動等。
三是強化科技支撐,提升氣候治理科學性。發揮高校、科研機構聚集優勢,搭建氣候變化研究機構網絡,圍繞碳氣候變化監測評估、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綠色氫能、
碳資產管理等打造一批氣候變化創新團隊。以
四川盆地為重點,科學布局氣候變化觀測和溫室氣體排放立體監測網絡,聯合編制氣候變化監測公報,加強歷史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和未來氣候變化風險預估,構建長序列、多層次、跨行政區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庫。加強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構建區域氣候能源經濟模型,加強重點領域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適用技術研發和遴選推廣。
四是突出分區分類,優化氣候治理總體布局。適應方面,結合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川東平行嶺谷、環盆地山區氣候變化及風險特征,因地制宜開展適應行動,增強丘陵山區生態系統韌性和防災減災能力,推動農區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提升沿江沿河城鎮防洪排澇設施現代化水平,建設氣候適應性城市。減緩方面,一手做“加法”,發展清潔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電池等綠色低碳產業,推動水風光儲氫天然氣多能互補;一手做“減法”,用好碳
市場、
碳普惠、
碳金融等機制,加快能源、產業、交通
節能增效和結構性降碳,促進數字賦能綠色轉型。
五是促進公眾參與,構建氣候治理大格局。加強機制創新,推動碳普惠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融合共通,謀劃建設區域一體的碳普惠機制,實現碳
減排信用指標跨區域、多樣化消納,支撐打造一批便民利企的碳中和場景。聯合探索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氣候友好型企業和項目、氣候適應型城鎮和工程、“無廢細胞”等試點示范,帶動城市、園區、企業和公眾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以本地自然和文化元素為載體,創新開發氣候變化科普文創產品,構建面向不同年齡段的氣候變化科普志愿隊伍,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