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報告:近十年單位GDP電耗下降18% 經濟低碳化成效漸顯

2024-2-20 09:40 來源: 證券時報網 |作者: 胡敏文

  每年的一二月份都是各地區、各部門密集發布上年度數據的窗口期,這些數據從不同層面勾勒出中國經濟運行的圖景。其中,用電量與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是貼近實體經濟的一項重要指標,也直觀地映射出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狀態。

  拉長時間看,全社會用電量呈現了一條總體上揚的增長曲線。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6.7%,高于GDP增速1.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三大產業用電量快速增長,全面超過相應產業的經濟增速,10年來尚屬首次。

  當前電力已然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之一,從企業生產到居民生活,電力與經濟活動密不可分。那么,各大產業的用電量是怎樣的?不同行業的單位耗電水平如何?用電量中透露出怎樣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妨跟隨電力數據,來感受下我國經濟不同行業的“溫度”。

  用電量增速連續4年

  高于GDP增速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9.22萬億千瓦時(度),同比增長6.7%。這已是2020年以來,用電量增速連續4年超過GDP增速。

  從用電結構來看,三大產業用電量均快速增長。2023年第一產業用電量127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5%;第二產業用電量6.0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5%;第三產業用電量1.6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2%。第二產業中,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表現突出,全年用電量同比增長11.3%,超過制造業整體增長水平3.9個百分點,各季度的同比增速呈逐季上升態勢。

  與之相比,我國三大產業GDP增速分別為4.1%、4.7%、5.8%,其中制造業增長5%。由此可見,各產業用電量增速正在全面超過GDP增速。

  衡量用電量與國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一個更為直觀的指標是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即電力消費增速與國民經濟增速的比值。

  梳理歷史數據發現,我國在2000年至2011年間(2008年和2009年除外),每年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均大于1,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經濟高速增長,同時電量消費也處于高速增長。而2018年以來,電力消費彈性系數也多次大于1,而經濟增速卻沒有維持高增長,顯然與2011年及以前的情況有所不同(圖1)。

  那么,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

  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悉尼科技大學教授、國際能源轉型學會理事長施訓鵬認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兩點。

  一是電能替代持續深化。政府對于減少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促使電力消費成為優先選擇。即便產業結構不發生變化,這種電氣化導致的電能替代,也會導致電力消費增長,但并不一定增加能源消耗。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簡稱“中電聯”)發布的《中國電氣化年度發展報告(2022)》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約26.9%,較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同比增幅達到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在全球主要國家中位居前列;預計2025年全國電氣化進程指數達到80.2,電氣化進程由電氣化中期成長階段進入中期轉型階段。

  二是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施訓鵬指出:“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特別是向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往往對電力供應有更大需求。例如,近年隨著‘新經濟’行業快速增長,高電耗數據中心及數字貨幣‘爆發式’增長,大幅推高了總用電量。”

  近10年單位GDP電耗下降18%

  盡管總用電量持續上升,單位GDP電耗(即單位GDP需要消耗的電能)卻在持續下降。2013年~2023年間,我國GDP增長了113%,用電量僅增長了73%,每萬元GDP所消耗的電量由898度降至732度,降幅達到18%。

  其中以第二產業能耗強度下降最多。作為用電量的大頭,第二產業2013年每創造萬元GDP需要消耗1494度電,至2023年耗電量下降至1259度,減少235度,降幅為16%(圖2)。

  電耗強度下降,代表著產業結構和細分行業能耗強度實現雙重優化。一方面,這是我國能耗雙控的成果;另一方面,節約下來的能源可以向高價值領域轉移。

  這就不得不提到,電能在不同領域貢獻產值的差異。創造同樣單位GDP,不同行業消耗的電量相差懸殊。從用電結構來看,生活用電不直接產生價值;第一產業農業用電比較少;第三產業用電量不高,單位GDP電耗較低;第二產業主要是傳統工業,用電量接近全社會用電量的70%,單位GDP電耗較高。

  在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單位GDP的電力消耗量是最大的,且通常與總體電耗強度呈現出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其經濟增加值變動對電力消費量影響最大。經濟要實現高質量增長,必須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總體表現為第二產業尤其是高耗能產業用電量占比下降,第三產業用電量比重提升。

  近10年,第三產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從12%提高至18%;第二產業用電量的比重則從74%降至66%,且單位GDP電耗持續下降,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以及向綠色低碳產業轉型的成效。

  不過,2019年至今,單位GDP電耗降幅極其有限,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產業升級趨緩了呢?

  對此,各位專家表示了不同看法。長春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教授周景宏分析認為:“第二產業電耗問題,一方面是由于電能替代工作的持續推進,其他能源消費轉換為電能消費,進而導致單位經濟增加值電耗增加;另一方面,第二產業單位經濟增加值電耗的下降需要提升電能利用效率,采取一系列節能措施,需要企業大量的資金投入。除非有這方面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或者產業大量向外轉移,期望第二產業的單位經濟增加值電耗在短時間內有大幅下降是不太現實的,未來一段時間內第二產業單位經濟增加值電耗大概率還是會沿著原有趨勢緩慢下降。”

  在施訓鵬看來,這可能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工業所受影響較服務業為輕,在出口拉動下增長加快,改變了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這段時間的數據需要謹慎解讀。他表示:“要理性看待這個問題。當前面臨的緊急任務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如果能源結構持續低碳化,即便能源消耗不變,碳排放也可以持續降低。”

  新能源崛起成為用電大戶

  在細分產業中,新能源的用電量增速尤其亮眼。

  一是光伏和風電。2019年以來,以新能源產業鏈為代表的新興制造業高速擴張,4年間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業的用電量增長近9倍,風能原動設備制造業增長1.45倍。2023年3月~12月,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業的用電量進一步快速增長,達到350.54億千瓦時,遠超上年同期(表1)。

  能源革命大勢所趨,2020年我國提出“雙碳”目標,當年底又提出了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量超12億千瓦目標。而當時我國的風電、太陽能裝機總量僅為5.3億千瓦。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市場空間很大。“近些年大型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都快速增長,國內光伏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帶動光伏主材出口量也大幅提升,導致光伏產能大幅提升,其用電量增速也較大。”周景宏說。

  二是新能源汽車。2022年,新能源車整車制造業用電量達到30.89億千瓦時,是2019年的3.07倍。2023年3月~12月,用電量進一步增至36.38億千瓦時。

  在施訓鵬看來,“交通行業屬于難以脫碳的行業之一。實現交通脫碳的一個重要方向是交通電氣化,包括發展電動汽車和氫能汽車。新能源汽車用電量顯著增長,標志著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這不僅反映了技術進步和市場接受度提高,也符合全球減排趨勢和中國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建設交通強國的戰略目標。”

  此外,第三產業中信息產業同樣維持高速增長。2019年~2022年,互聯網數據服務業的用電量增速翻倍。長江證券電力及公用事業行業首席分析師張韋華認為,各個產業的用電量與對應產業發展格局密切相關。互聯網數據服務業用電量的高增速,反映的正是我國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不斷發力。

  綠色電力占比近三成

  發電行業是我國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在我國每年上百億噸的碳排放總量中,發電行業占到了40%以上,是最大的碳排放部門,發展綠電以減少發電行業碳排放,顯得尤為重要。

  在政策引導下,我國綠電規模迅速壯大,太陽能發電、風電、核電、水電等非化石能源的發電量逐漸提升,電力供應能力持續增強。中電聯數據顯示,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在2023年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占總裝機容量比重首次超過50%,煤電裝機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全國可再生能源年內發電量近3萬億千瓦時,接近全社會用電量的1/3。

  張韋華指出,2023年清潔能源發電占比的提升,還是在我國來水偏枯下實現的。隨著來水的修復以及新能源的高速增長,預計未來我國清潔能源發電量的占比還將持續提升,發電的清潔化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盡管如此,2023年火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接近七成,火電仍是當前我國電力供應的主力電源(圖3)。

  民生證券公用事業首席分析師嚴家源說:“發電量取決于裝機容量和利用小時,按利用小時排序,光∶風∶水∶火∶核大約在1∶2∶3∶4∶8,即光伏單位裝機的發電量約為火電的1/4,因此新能源裝機的快速增長并不意味著發電量占比的快速提升,其對傳統能源的替代仍是一個長周期的過程。”

  周景宏認為,從長期來看,電力系統運行模式也將發生改變。2023年,國家能源局在《新型電力系統白皮書》中提出,化石能源發電要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這也是未來火電的發展和轉型方向,同時,電力系統中也要引入儲能裝置,由“源—荷”平衡模式向“源—儲—荷”平衡模式轉變。未來新能源發電量占比將逐步提升,火電機組要負責基礎保障和調節,其發電量占比會逐步下降,而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仍將快速增加。

  近期,地方兩會陸續閉幕,各省市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中都提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綠色低碳轉型成為政策制定“重頭戲”。在政策落實上,紛紛結合自身特色開辟綠色發展新賽道,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力清潔能源,打造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綠色能源基地;一些高碳經濟增長的地區提出有序推進煤電改造,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一些產業優勢聚集區則著力培育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

  在“雙碳”遠景下,能源結構變化、低碳技術革新、能源體制改革對我國經濟運行產生了諸多影響,應當深化認識用電量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當前,我國用電量全面增長,單位GDP電耗持續下降,綠電重要性迅速攀升,拉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彰顯產業轉型的韌性與活力。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