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人類的棲息地,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保護,為生產生活提供物質環境保障,但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對人類的生活理念以及居住方式提出了挑戰,也影響著建筑安全。
建筑應對氣候變化,要在事前“減緩”和事后“適應”上持續發力。作為我國二氧化
碳排放“大戶”,建筑業在綠色建筑發展的道路上日益精進,正在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努力。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與氣候,建筑在規劃設計上也有一系列“小妙招”。
減緩——
為應對氣候變化,各個國家都在努力減少碳排放量,而建筑行業是全球碳
減排的重點領域。相關數據顯示,全球建筑業建造和建筑運行相關的終端用能占全球能耗的36%,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37%。因此,建筑領域急需采取減碳行動——“減緩”,即通過各種技術和管理手段減少碳排放,盡量減輕可能發生的負面影響,在建設設計中制定量化減排目標和控制機制。
從建筑的生命期來看,建筑
建材和建設階段的隱含碳和建筑使用階段的碳排放是主要來源。通過在建設階段采用低碳建材和施工技術,提高建筑設計的適應性,可延長建筑使用壽命,減少拆除改造的資源浪費。建筑使用階段也是建筑
碳減排的重點階段,這個階段的碳排放大約占建筑生命期碳排放的80%,大部分來自室內熱環境調控用能。對此,氣候適應性建筑設計通過建筑的朝向、窗墻比和體形系數控制,合理采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遮陽等被動式技術實現有效節能,減少供暖和空調能耗。
大力發展新型綠色建筑,不僅有助于緩解氣候變暖,還能夠改善城市大氣質量。
打造綠色建筑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因地制宜,最大化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建筑的節能、環保、舒適功能。如
深圳建科大樓整體造型呈現“凹”字形,面向東南側,這是根據深圳夏熱冬暖、常年刮東南風的特點,使室內空間進深變小,讓更多自然光照進來,同時用風道把東南風引入大廈內,帶走熱空氣,達到降溫目的。
據統計,近年來全國新建綠色建筑面積由2012年的400萬平方米,增長至2021年的20億平方米,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達86億平方米。相關部門推動建筑節能占比由30%提升至75%,并且向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發展,充分讓建筑“綠”起來。
適應——
面對“任性”災害 增強城市“韌性”
適應氣候是建筑的基本屬性。通常情況下,城市氣候具有長期穩定性,這是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應對氣候的基礎。氣候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穩定性,偶發或頻發的災害性天氣讓城市自然和地理系統發生變化,給建筑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選址、標高設置、功能布局與圍護結構的變化帶來挑戰。
因此,建筑也在應變中“適應”,以長期的數據跟蹤、趨勢分析為基礎,調整建筑設計的響應機制以及原則、規范和標準,提升安全性和舒適性,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高溫熱浪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專家預計,到2050年我國將有1.1億至2.5億人口遭受極端高溫熱浪的侵襲。通過提高建筑的熱工性能,利用建筑良好的保溫隔熱特性減少夏季熱量進入室內,配合空調設備降溫來提供舒適的室內環境,并盡可能通過自然通風、遮陽等方式降溫。氣溫升高也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使建筑應對極端氣候變化的保溫、隔熱性能難度和成本增加,并耗費更多的能源,減弱建筑防護功能。為消減熱島效應,應合理選擇建筑材料和色彩,將道路和廣場鋪裝改為滲水性材料,利于雨水就地滲透并參與城市氣候調節,增加綠地和水體面積,通過楔形綠化和城市風廊設置來引入夏季主導風,為城市通風降溫,以改善建筑微氣候。
在應對特大暴雨和內澇方面,建筑選址應盡可能避開易積水區地段;在設計時,合理安排室內外標高和排水組織,確保匯水和排水通暢。同時,泄洪區沿線的建筑設計要考慮防災減災,提供安全預案,以便于災后恢復。其實,無論建筑性能和節能技術如何先進,最終都是一個綜合系統
問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不僅需要建筑采取應對策略,更需要一個個能有效應對氣候風險的“韌性”城市來托底。
2017年,我國啟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的路徑和模式。2023年8月,生態環境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一批工作基礎好、預期示范帶動作用強的試點城市,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都踏上韌性化建設的道路,面對極端災害,城市憑自身的能力抵御災害,減輕災害損失,并合理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城市、建筑作為我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通過技術升級、合理規劃等方式,一直在努力守護著氣候變化下的人們,使其盡可能免受極端災害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