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趙黎明:應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也要積極采取“自救”措施

2024-3-20 13:33 來源: 央廣網 |作者: 趙黎明

2024年3月23日是第六十四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行動最前線”。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新聞公報,正式確認2023年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氣候變暖使大氣、海洋、冰圈和生物圈發生了廣泛而快速的變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明顯增多,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面對愈加頻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我們應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也要積極采取“自救”措施。

內蒙古作為全國天氣系統上游,大部分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對氣候變化更加敏感。根據統計,1961-2023年,全區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上升0.36℃,高溫日數明顯增加。全區降水量呈波動變化趨勢,但降水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衡,干旱、局部洪澇、冰雹、暴雪等氣象災害多發、頻發,氣象災害的多發性、突發性、極端性日益突出,對我區水資源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經濟安全等帶來嚴峻挑戰。這需要我們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主動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有效防范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挑戰,不斷提高經濟社會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和韌性,確保全區兩件大事和“闖新路、進中游”目標順利推進。

堅持預防為主,切實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監測預報預警是預防和減輕氣象災害風險的重要途徑,“早預警、早預防、早應對、早處置”至關重要。近年來,全區氣象部門充分運用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初步建成了全時空、立體化的災害監測體系,無縫隙、精細化的預報預警體系,廣覆蓋、專業化的氣象服務體系,暴雨預警準確率達94.5%,強對流預警提前量達53.4分鐘,重點地區客觀預報精細化水平達到百米級、分鐘級,有效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我們將持續優化綜合立體觀測站網,充分利用衛星、雷達等現代技術手段,著力提高暴雨、洪澇、干旱等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大力發展數字智能、無縫隙全覆蓋的精準預報業務,強化多尺度災害性、極端性、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成為全社會應對氣象災害的“消息樹”;建設基于影響的行業氣象服務系統,制定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標準,落實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叫應”機制,提高預警信息發布及時性和精準度,及時吹響氣象防災減災“集結號”。

堅持高效協同,不斷健全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黨的領導是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強大政治優勢,是我們應對一切氣象災害風險的最大底氣。近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下,我們有效應對了暴雨、暴雪、干旱等氣象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衍生災害,最大限度減少了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全區氣象災害損失占GDP的比重維持在1%以下。我們將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強化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責任部門在組織部署、應急指揮、搶險救援、信息傳播、輿情應對等工作中的聯動、協同;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綜合防災減災體系,融入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壓實分行業、分層級的氣象災害防御責任體系;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氣象災害防御的主動性、積極性,建設氣象防災減災志愿者隊伍,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提升社會公眾防災避災和自救互救能力。

堅持法治保障,持續完善滿足需求的氣象法規體系。依法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救災,既能防止各類不確定的災害風險,也是有力有序有效應對風險挑戰的關鍵。截至目前,以《內蒙古自治區氣象條例》為核心,我區已頒布實施《內蒙古自治區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內蒙古自治區防雷減災管理辦法》《內蒙古自治區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辦法》等氣象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單行條例16部,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地方氣象法規體系。我們將深刻吸取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教訓,積極推動《內蒙古自治區氣象條例》《內蒙古自治區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修訂,適時開展氣象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執行效果評估。進一步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標準體系,分類制定氣象災害脆弱區敏感區高風險區預報預警規范、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體系、重大工程建設可行性論證規范以及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標準,強化氣象防災減災標準的實施監督和反饋。加強部門間規劃統籌和共建共享,健全重要氣象設施布局統籌規劃和建設機制,將相關部門的氣象觀測設施和觀測資料納入氣象設施總體布局,強化行業氣象統籌協調發展。

堅持趨利避害,扎實推進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是抗旱減災最經濟的技術選擇,是防雹減災重要的技術手段,在森林草原防撲火中是“一招制勝”的“殺手锏”。近年來,我區大力推進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作業科學化、規范化和常態化水平,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形成了10架飛機、256部火箭、103部煙爐、441門高炮的作業裝備規模,增雨影響區面積達67.45萬平方公里,人工影響天氣在增雨抗旱、水源涵養、火災撲救、防雹減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將建設現代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指揮系統和大數據應用平臺,打造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健全森林草原防滅火、干旱、冰雹等重大災害及重大應急保障人工影響天氣服務機制,提升快速應急保障能力。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軍地協同、齊抓共管的人工影響天氣組織管理體制,加快作業點標準化改造,依法加強站點、裝備、人員、彈藥等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定期開展人工影響天氣聯合檢查和應急演練,有效提升安全作業能力。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是推動實施自治區“六個工程”的重要一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我們要更加自覺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全面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真正守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