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去往
北京、上海、廣東以及
香港,3月末,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塞萊絲特·紹洛(Celeste Saulo)開展了一次頗為繁忙的訪華之行。
紹洛原是阿根廷國家氣象局局長、世界氣象組織第一副主席。第十九屆世界氣象大會任命其為該組織新一屆秘書長,于2024年1月1日就任。紹洛由此成為世界氣象組織第一位女秘書長。
3月29日,紹洛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在訪問期間,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和中國氣象服務發展水平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富有成果的訪問,我希望這會有助于加強中國和世界氣象組織之間的聯系。”
談及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貢獻,紹洛對中國以人為本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她表示,中國是全球舞臺上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在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全面參與其中。
就任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之初,紹洛為整個任期提出了新的愿景。“我本人來自發展中國家,深知這里面臨著許多挑戰,但我們也有很多想法和機會。現在是發展中國家在尋找全球性
問題解決方案方面發揮領導作用的時候了。”
“中國氣象服務發展水平讓我印象深刻”
新京報:這是你第一次來到中國嗎?訪問期間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事?
紹洛:是的,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中國,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有很多。首先是這里的人,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讓我記憶深刻,無論是我們還是當地的同事,雙方都對這次訪問有很多期待,有很高的積極性。
中國氣象服務發展水平同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僅是在北京,那里有中國氣象局,在上海、廣東以及香港都是如此,你們的發展水平、科學團隊、技術機構、基礎設施以及前沿科技,你們還在開發人工智能管理系統。
另外,還有中國以人為本的工作。所有科技都以為人們提供服務的方式被組合在一起。在我看來,這是發展、科技以及創新最重要的方面,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最后我想提及的是中國在區域層面以及全球層面開展合作的意愿。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富有成果的訪問,我希望這會有助于加強中國和世界氣象組織之間的聯系。
新京報:長期以來,中國氣象局一直和世界氣象組織合作緊密,雙方有哪些主要的合作成果?
紹洛:中國氣象局和世界氣象組織間的合作有著很長的歷史。雙方的合作首先體現在數據分享上。氣象是沒有邊界的,所以我們需要彼此幫助、相互協作和共享數據,共享新的天氣預報模型、共享氣候模型、共享信息、共享衛星觀測系統、共享空間天氣系統。中國氣象局在許多領域都十分先進,他們也有意愿共享。
以上這些主要都是在氣象和相關信息上的合作。雙方在分享專家和專業知識方面也有強有力的合作。世界氣象組織賴以建立的基礎正是這種“分享”的概念,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最先進的氣象服務機構可以幫助那些稍微落后的國家和機構。因此,分享專業知識和優秀的實踐、流程和方法對于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對這些國家的發展付出更多努力。
我很高興看到中國通過世界氣象組織和世界其他國家合作取得成果,我相信這種合作將繼續持續下去。
“極端天氣事件將繼續威脅全球人口”
新京報:3月份,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稱,2023年是174年觀測記錄中最熱的年份,2014年至2023年是有史以來最溫暖的十年。你提到這是一份“紅色警報”。最令人擔憂的不只是氣溫的上升,更是其帶來的影響。你能否談談極端天氣事件過去一年對全球帶來的影響?
紹洛:事實上,現在的情況十分令人擔憂,氣溫不僅是數字,因為隨著氣溫的上升,我們正在遭遇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事件,它們極具破壞性,還會成為奪走人們生命的“殺手”。
氣溫上升也導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世界許多地方都失去了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在海洋之中,因為海洋在不斷變暖并出現了酸化現象。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些非常令人擔憂的影響,人們在全球范圍內深受其苦。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盡可能地推動氣候行動,這也是我強調“紅色警報”的原因。
新京報:2024年是否正不可避免地將創下新的高溫紀錄?人們是否會經歷更多的極端天氣事件,更多的氣候紀錄將被打破?
紹洛:不幸的是,也許總會打破新的(氣象)紀錄。我們認為2024年非常有可能會打破2023年的高溫紀錄,但由于天氣和氣候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不能完全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極端天氣事件將繼續威脅世界各地的眾多人口。人們必須意識到,受影響更大的是那些留下
碳足跡更少的人,他們更容易受到傷害。因此我們必須共同努力,真正保護人們免受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現在的氣候行動還不夠”
新京報:未來在全球變暖方面,你最擔憂的是什么?
紹洛:我最擔心的是在具體行動方面缺乏足夠的回應,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如此熱衷于推動“全民早期預警倡議”。(注: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倡議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于2022年發起,第十九屆世界氣象大會通過決議正式確認世界氣象組織的首要任務是推動落實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倡議,即確保到2027年底全世界人人享有早期氣象預警服務。)
對我來說,在調度資源幫助各個國家應對極端天氣方面,這是一個明確的行動。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在提供氣候服務方面采取具體行動,幫助人們提前做好準備,盡可能減少極端天氣事件的經濟影響。我同樣擔心全球舞臺上的重要角色缺乏參與,我們必須提倡(全球)對此做出更多反應,采取更多行動。
新京報:針對全球變暖,各國在氣候行動上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例如,去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達成了“阿聯酋共識”,發出了告別化石燃料時代的信號。有人認為這是歷史性的行動,也有人認為它還是缺乏行動的承諾,你如何評價當前的全球氣候變化行動?
紹洛:這些行動和承諾非常有幫助,然而大氣和海洋告訴我們,這還不夠。如果看一下二氧化碳的測量數據,看一下甲烷的濃度,看一下每種溫室氣體的濃度,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數值都在增加。
大自然系統告訴我們,現在做得還不夠,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什么都沒做,但這一切還不夠。承諾、共識都是行動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動作再快一些,這就是我想傳達的信息,這意味著需要打破我們自己的極限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不同國家必須達成全球共識”
新京報: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人類的廣泛共識,但現在的氣候行動還遠遠不夠,是什么拖慢了氣候行動的腳步?前方有哪些障礙?
紹洛:這些障礙主要都是經濟驅動的,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找到適合每一個人的解決方案。不要只是擔心自身的利益,而應該關心全球的利益。當然這很復雜,不是簡單的事。作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觀點,盡管必須尊重這些不同,但我們也必須達成全球共識。
我本人對此十分樂觀,我相信世界能夠作為一個整體找到全球共識,這既是我所想,也是我所做,我將盡我所能說服世界上所有的領導人,我們需要比目前做得更多。
新京報:全球應該從哪些方面繼續加強合作,著手應對氣候變化?
紹洛:我還想再次強調早期預警的重要性,因為這是適應氣候變化的明確途徑,當人們遭受極端天氣事件時,我們必須要保護人口的(安全),保護人們的生計。這是一個非常具體明確的行動,氣候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必須為此做好準備。
在
減排方面,人們需要轉變消費方式,轉變我們生產能源和消耗能源的方式。
“中國是全球舞臺上的重要參與者”
新京報: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你如何評價中國在全球舞臺上扮演的角色?
紹洛:中國當然是全球舞臺上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在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全民早期預警倡議”旨在確保全球所有人都能享有早期氣象預警系統的保護。這是關于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中國在各個層面都積極參與這一倡議。我訪問過的區域和氣象服務機構、當地政府也都參與其中,他們都非常支持。我很高興看到這一點,“全民早期預警”這個詞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都廣為傳播。
我們需要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全面參與其中,像我之前所說,我們需要(集合力量)支持欠發達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另外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特別是在改變
交通方式、能源和化石燃料的消費和使用等領域,我預計中國也將積極地參與其中。
新京報:未來,你對于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行動有哪些期待?
紹洛:在氣候行動方面,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例如,繼續創新技術,利用新系統來提高(氣象)預測質量,提高預警系統的有效性,分享更多數據,繼續參與全球能力建設,分享專業知識和優秀實踐,與世界各地的專家合作,這是我們真正改善氣候行動的唯一途徑。
另外,吸引新一代人加入。這是我們必須意識到的,這個世界是你們新一代人的家園,必須讓年輕人都參與進來,尋求適用于所有人的最佳解決方案。
新京報:你于今年1月1日正式就任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也由此成為世界氣象組織第一位女秘書長。能否談談你在任期中想要取得的成果?
紹洛:我的夢想就是要做出改變,努力在欠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打造(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并將這些國家的知識帶入全球語境之中。我本人來自發展中國家,深知這里面臨著許多挑戰,但我們也有很多想法和機會。我認為,現在是發展中國家在尋找全球性問題解決方案方面發揮領導作用的時候了。這就是我的夢想,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而是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為全球性問題帶來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