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氣候變化對近海漁業帶來挑戰,中國如何應對?

2024-4-19 09:51 來源: 中外對話 |作者: 夏志堅

氣候變化正在挑戰中國近海漁業,專家指不能單靠控制捕撈量來應對。

氣候變化背景下,日益變暖、酸化的海水正在給中國近海的一些魚群帶來生存壓力。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指出,野生大黃魚、海鯛、玉筋魚等多種生活在中國海域的魚群正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

中國近海是全球海洋升溫最顯著的區域之一,1958-2014年間東中國海區域(包括渤海、黃海和東海)冬季海表溫度上升幅度接近2℃,升溫速率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隨著大氣中的CO2濃度升高,越來越多的CO2溶入海洋,中國近海表層海水的酸度也隨之波動下降,江蘇南部、長江口、杭州灣近岸海域海水表層酸化明顯。

海洋環境的快速變化,已經對環境變化敏感的魚類造成威脅。

科學家指,氣候變化對中國漁業的影響值得警惕,但當中仍有許多研究空白需要填補。而要應對挑戰,除需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外,沿海地區也需要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

目前影響有限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漁業國家。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2年發布的報告,盡管中國內陸漁業規模受長江禁漁的影響,在2020年已被印度超過,屈居第二,但它的海洋總捕撈量仍然冠絕全球,同年達到1177萬噸。

海洋熱浪是什么?

相較于2010年代高峰期的年均1324萬噸,該捕撈量已經回落不少。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此前數十年竭澤而漁式的過度捕撈,已經讓中國近海的大部分魚群不堪重負。

盡管政府近年來采取了休漁等一系列控漁政策,限制捕撈,試圖挽救岌岌可危的漁業,然而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越來越熱、越來越酸的海水正為海洋生態系統以至漁業增添壓力,使情況變得更復雜。

前述研究通過分析氣候變化帶來的海水變化對28個大類下的67種魚的影響,識別出了一些氣候脆弱性物種的主要特征,包括對海洋酸化敏感、處于過度捕撈的狀態、對于溫度的耐受度比較狹窄以及幼魚有限的遷徙能力。

值得慶幸的是,研究結果顯示,被調查的28類魚中,目前處在高氣候風險狀態下的魚只有6類,而21類魚的恢復潛力都在中或高的水平。現階段氣候變化對中國漁業的總體影響仍相對有限。

所受影響 因“魚”而異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該研究發現,能夠適應過度捕撈壓力的魚種,也具有很強的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這些魚種一般對溫度變化的高耐受度,食譜廣泛,繁殖力強以及很好的遷移能力,令它們有更好的適應力和種群恢復能力。

相反地,適應能力較弱的魚種,便會更脆弱。以大黃魚為例,它對海洋酸化非常敏感,對環境變化的耐受度很低,而且種群的繁殖速度較慢,使它在面對環境變化時非常脆弱,成中國近海最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一種魚。

大黃魚曾經遍布中國東部海域,但其野生種群因過度開發,已經瀕臨崩潰。而在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田永軍教授看來,氣候變化對大黃魚種群的實際影響可能更為復雜,可能加大了過度捕撈的影響。

“理論上來說,海水溫度一定程度的上升對大黃魚來說反而是一件有利的事,但是近年來大黃魚的野生種群數量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增加。我們研究過這個問題,但是還沒有找出比較確切的答案。”田永軍告訴中外對話海洋。

但另外一個魚種“小黃魚”則很不一樣。由于中國地處亞溫帶,大部分生活在中國海域的魚屬于暖溫水魚(生存水溫在10℃以上的魚類),小黃魚和前文提到的大黃魚都屬于這個品類。

田永軍指出,與大黃魚情況不同,由于水溫的升高,小黃魚的種群數量出現了大幅增長。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大黃魚的產卵場比較少,而小黃魚的產卵場較多,大黃魚的產卵場一旦遭到破壞之后,就可能影響大黃魚的種群恢復。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大黃魚的壽命比較長,之前的過度捕撈可能已經讓大黃魚種群的年齡結構發生了變化,種群的繁殖力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恢復就會變得很困難。”田永軍說。從此可見,氣候變化對魚群影響復雜且有很多不確定性。

盡管如此,中國仍需要警惕氣候變化將會帶來的風險。田永軍團隊在202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有1/5生活在中國海域的魚類的棲息地因為海水溫度升高,其中1/4已不再適宜這些魚類活動,而且在氣候變化繼續加重的背景下,到2050年代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近一半魚類的棲息地會因為海水溫度升高導致其中至少1/4不再適合這些魚類生存。氣候變化將會顯著地改變中國海域的漁業模式。

因地制宜

中國的決策層,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氣候變化對漁業帶來的挑戰。由生態環境部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中專門提出要加強沿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并明確要求堅持穩定并嚴格執行海洋伏季休漁制度,推進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

前述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指出,中國不同地方的漁業面臨的氣候挑戰并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據當地的情況制定不同的適應性政策。

例如,在渤海和黃海的周邊地區,捕撈某些魚類的生態風險較高,漁業的適應能力較弱,通過多樣化海產品種類將有助于增強漁業的韌性,與此同時,增加對氣候相關研究和預報的投資、推動多部門和漁業利益相關方參與決策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東海海域,盡管漁業的適應能力比較強,但是對于漁業的過度依賴可能令當地社群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關鍵在于創造新的替代性就業機會。

此外,該研究還強調,讓漁民等利益相關者參與治理、建設信息共享機制等措施在其他國家已被證明對漁業的氣候變化管理至關重要。而在中國,地區水平的漁業和海洋政策尚未將這些措施納入考量,這應當成為接下來中國漁業氣候適應行動的努力方向之一。

在制定更為細致的行動計劃之前,田永軍認為中國漁業的基礎研究工作仍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

“管理是需要科學研究做支撐的。盡管目前有休漁制度,也在提控制捕撈量,但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我們對‘四大家魚’的產卵場在哪里都還沒有搞清楚,很多魚的生活史特性及其變化也不清楚。在生活史都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你怎么判斷氣候變化對魚的影響呢?”田永軍說。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