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內交易所市場的壟斷并未阻擋外部競爭來襲
而外部環境顯示,境內交易所市場的壟斷并未阻擋外部競爭來襲。
具體表現為,一是全國各地方熱衷成立大宗市場并“借用”期貨交易機制,為大宗商品市場提供定價和風險管理服務。
二是上海清算所目前已開發人民幣遠期運費合約,根據其發展戰略,可能在其他大宗商品場外市場掛牌更多的衍生產品。
三是境外期貨市場對境內期貨市場的競爭壓力。目前新加坡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紛紛開發了與中國鐵礦石掛鉤的產品,其中新加坡交易所在2012年清算了創紀錄的1.09億噸的鐵礦石掉期合同,比2011年的總量增長了近2.5倍,占當年中國鐵礦石原礦產量的約1/10。另外,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還在2011年推出了API8南中國動力煤期貨,領先鄭州商品交易所的動力煤期貨兩年。
前述期貨界人士還提出,面對外部市場蓬勃發展、兵臨城下的現實情況,要求期貨交易所在深耕期貨品種的同時,調整內部運行機制已刻不容緩。
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研究員黃運成曾在《財經國家周刊》撰文指出,可以從五個方面考慮對期貨交易所進行改革。具體包括—
放開期貨交易所之間的競爭,如允許同一個品種在不同交易所上市;
對國內期貨交易所實行“公司化”改革,以公司化經營機制促進交易所提高市場運作效率和監管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
借鑒國內期貨交易所行業發展規律,推動交易所行業的縱向和橫向整合,鼓勵交易所整合現貨和
衍生品、前臺和后臺、場內和場外市場資源;
支持國內期貨交易所設立境外分支機構,與境外交易所在交叉持股、產品互掛和市場參與者互通等方面開展合作;
積極參與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期貨交易所的并購整合,逐步構建統一協調、各具特色、合作競爭的亞太地區國際金融中心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