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反映碳稀缺性的碳價格機制已初步形成。這不但準確反映了
碳排放權的供求狀況,而且已影響企業決策,不采取
減排措施或降低產量就會增加企業的減排成本。由
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內在地自動優化配置碳資源。當碳
排放權交易價格高于各種減排單位的價格時,市場主體就會從二級市場上購入已發行的
碳減排單位或參與
CDM和JI交易以套利。這增加了各種減排單位的需求,進而促進碳減排的新技術項目的開發與應用。
按照交易目的不同,碳金融市場參與主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排放權體制下有減排任務的企業。
電力等行業擁有EUETS超過一半的碳排放額,由于長期從事能源商品貿易,與現貨市場買賣呼應,通過期貨來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第二類是投機者。投機者通過買賣碳期貨產品來賺取差價,通過對
碳市場價格的準確判斷來投機獲利。在碳金融產品的價格漲跌中做空或做多并伺機對沖,通常不會平倉而產生實物交割、如國際大銀行等金融機構。第三類是期貨公司,
碳交易一般采取會員制,期貨公司作為中介代表公司或投資機構進場交易。此外,還有保障碳市場規范運行的監管主體,如UNFCCC、歐盟、自愿減排標準制定者等。
目前全球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碳金融產業鏈,包括提供CDM碳減排企業、擁有
碳配額的電力、石油及工業企業、碳排放交易所、活躍在場外的經紀商和中介,種類繁多的投資基金等。在交易所(ECX)中交易量最多、交易最活躍的當屬投機商,其中包括世界知名國際投資銀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坦利、JP摩根、花旗、匯豐等。這些投行是多年從事石油、天然氣、黃金、金屬、利率和股票期貨的專業投資機構,有著專門的期貨和能源商品交易公司或經紀公司。投機商擴大了市場規模、提高市場流動性,為風險轉移創造條件,成為碳市場的重要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