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保險公司已在綠色金融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但目前我國綠色保險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挑戰與機遇并存。如何實現從1到N的跨越?如何使得創新可以大規模復制?這是險企當下直面的課題,也是一道搶占綠色保險發展高地的必答題。
濕地素有“地球之腎”的美譽,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與海洋、森林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其儲碳總量占陸地生態系統的35%,是碳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護濕地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和物質基礎,但臺風、干旱等自然災害可能造成濕地被破壞,進而導致其固碳能力和生態價值下降。
保護“地球之腎”、支持綠色低碳發展,金融力量義不容辭。中國證券報記者實地調研了解到,2022年,中國太保產險承保的全國首單濕地碳匯保險(碳匯保險,是以碳匯損失計量為補償依據的創新型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產品)已在寧波前灣新區試點落地,為前灣新區杭州灣濕地提供碳匯損失風險保障。投保當年,臺風“梅花”登陸浙江,中國太保產險賠付的24.6萬元理賠款快速到賬。
“對于受災導致的濕地生態價值降低,以往進行修復需要我們自行籌措資金,來源包括日常經營性費用、財政補助、上級公司撥款等,現在第一時間就得到了保險公司的賠付,大大減少了公司的經營支出。”寧波杭州灣濕地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迪波表示。
據悉,上述碳匯濕地保險以氣象指數作為理賠依據,當氣象指數達到保險合同中約定的觸發條件時,理賠過程可以自動化進行,無需現場查勘和定損。中國太保產險杭州灣支公司副總經理(主持工作)龔拓表示,“目前,這一碳匯濕地保險的致災因子只選取了干旱和臺風,未來還可能增加火災、極端自然災害等其他因子,公司還將不斷完善保險創新。而在承保區域上,下一步有望擴展至杭州灣其他濕地,探索將濱海濕地也納入保障范圍?!?/div>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碳匯保險迎來蓬勃發展,國內主要保險公司都開展了碳匯相關保險產品的探索。2024年以來,便有多項全國首單落地,比如國壽財險落地全國首單水土流失區林業治理碳匯保險、人保財險推出全國首單植被綜合碳匯價值保險。
值得一提的是,碳匯保險中一大部分是指數保險?!疤紖R保險暫歸于農險領域,采用指數形式對于投保人和保險公司而言都更加公平公正,因為碳匯量的測算比較抽象,也很難估算,成本還較高。拿上述濕地保險舉例,目前來看測算成本是倒掛的,如果我們委托
第三方來測算,成本遠高于直接賠付金額。”中國太保產險杭州灣支公司業務管理員鄭墩稱。
保險力量護航碳匯交易
在業內人士看來,碳匯保險不僅有助于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還能通過
市場機制將碳匯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在此過程中,碳匯交易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今年以來,圍繞碳匯交易的綠色創新保險也層出不窮。
今年4月,全國首單藍
碳交易財產安全險在廈門落地,該保險旨在通過保險模式防范產權登記轉讓前的不確定性風險,當碳匯賣方用于輔助碳匯形成的財產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導致損毀,直接影響碳匯交易無法實現且無力償還預付款,保險將為碳匯買方客戶提供相應的賠償,保障其在預付交易中對于相關財產的合法權益。
再早之前,全國首單碳賬戶綜合保險于3月在寧波落地。據悉,該險種聚焦于碳賬戶在登記、運營過程中的人為過失和系統安全風險,承保碳資產登記責任、碳賬戶網絡安全責任和碳資產賬戶安全責任。
“現在全國藍碳交易都處于探索的階段?!睂幉óa權交易中心負責人介紹稱,在碳賬戶創新的過程當中,引入保險的產品能夠給賬戶管理的安全性更多賦能,確保交易過程當中各個參與主體的權益和合規性,從而確保交易各方主體的權益,同時也有利于下一步的創新。
和綠碳一樣,藍碳碳匯的
方法學目前也沒有全國統一的標準。在上述負責人看來,未來隨著海洋碳匯的測算方法更加健全完善,包括整個交易流程更加健全,那樣就會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后續在碳匯的交易中就可以有更多應用場景能與保險產品結合。
中國
碳市場建設雖然起步時間不長,但正處在迅速發展階段。上海
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認為,中國碳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發展過程中,關鍵要實現三個目標:建起來、發展好、功能強。按照這樣的目標,主要需要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推動碳市場的發展:一是行業的擴容?,F在碳市場主要是
電力行業,要逐步地向其他行業擴容,這已經在計劃安排中。二是投資人的擴容。擁有更多的市場參與者,才能帶來市場交易流動性,使市場更加穩定、市場價格更加有效。三是工具和產品的擴容。需要有更多的創新產品和工具,其中包括金融工具在碳市場中的運用。
負債端資產端同向發力
無論是包括碳匯保險在內的負債端,還是資產端,險企都在持續發力綠色金融。來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綠色保險保費收入達2297億元,賠款支出達1214.6億元。
具體到上市險企,2023年,中國人保提供綠色保險風險保障75.5萬億元,同比增長20.4%;中國平安綠色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372.96億元,保險金額48.89萬億元;中國太保提供綠色保險保額約109.2萬億元,開發碳資產回購履約保證保險等27款行業首單產品。
資產端方面,保險資金的綠色投資已初具規模。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中國人壽綠色投資規模達4627.88億元;中國平安保險資金綠色投資規模達1285.68億元;中國太保綠色投資總額超2000億元。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在陽光資產總經理彭吉??磥?,保險資金風險偏好穩定、投資周期長,天然與綠色經濟、傳統產業綠色轉型需求契合,可以為我國綠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作出貢獻。
光大永明資產總經理程銳表示,保險資管機構應積極發行、管理和投資綠色金融產品,如綠色保債、綠色ABS、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支持
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環保技術等領域的發展。
實際上對于保險資金而言,綠色金融投資和ESG投資理念不謀而合。彭吉海介紹,從國際經驗看,ESG/可持續投資是在保險公司資產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雖然我國ESG投資相較發達國家起步晚,但近年來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多層次ESG投資產品和市場體系。目前開始披露ESG信息的上市公司數量增多,上市公司ESG評級不斷提高?!拔磥磙D型金融增長、盡責管理發展、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生效、自然相關信息披露加速等因素,都有望促進保險資管行業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投資業務?!彼f。
展望未來,綠色金融發展前景將愈發廣闊。上海市能效中心副主任秦宏波表示,實現“雙碳”目標有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科技創新,另一個是綠色金融,缺一不可??萍紕撔碌漠a業化靠綠色金融扶持,其中綠色保險也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半p碳”的發展要求可能越來越高、越來越精細化,這里面會有很多金融和保險的機會。
機遇與挑戰并存
目前,整個綠色保險的發展都還處在初級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起步意味著創新空間足夠大,可以繼續豐富探索保障標的和服務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數據支撐不足、人才缺乏等因素,相關保險產品在定價、風險評估、推廣等方面還不夠完善,且面臨綜合成本率較高的
問題。同時,企業投保意愿也有待提升。
而上述痛點和難點的解決,需要政府、保險公司、市場機構等多方共同努力。業內普遍認為,市場可以通過加強制度建設、提高市場認知度、培養專業人才以及加強數據支持和技術研發,從而推動碳匯保險和綠色保險的健康發展。
某財險公司人士表示,保險業應加強數據的積累,為產品精算提供基礎,從而開發更精細化、多樣化的產品。同時,還應注重新技術的應用,通過無人機、遙感、GIS等技術的應用,降低承保和理賠成本。
與此同時,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毋庸置疑,既了解低碳產業又懂保險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的涌現,會進一步推動綠色保險的高速健康發展。中國太保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早在2023年便公開建議政府出臺激勵
政策,支持金融機構、高校、第三方機構等組織開展綠色保險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引入相關專業課程,著力培養跨學科綜合性人才,為推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提供人才梯隊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綠色保險也迎來了頂層設計。今年4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推動綠色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綠色保險政策支持體系比較完善,服務體系初步建立,風險減量服務與管理機制得到優化,產品服務創新能力得到增強;到2030年,綠色保險發展取得重要進展,服務體系基本健全,成為助力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金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