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極端天氣頻發,巨災債券能否續寫雙位數收益“神話”?

2024-7-2 10:26 來源: 新華財經 |作者: 談瑞

2023年,巨災債券的投資回報率在所有另類投資中位居第一,創下歷史紀錄,相關債券發行速度也大幅攀升。

新華財經上海7月1日電 (談瑞)“上海徐家匯站常年平均梅雨量為262.5毫米,梅雨期21天。6月30日徐家匯站雨量已達118.4毫米,一天幾乎完成整個梅雨期kpi的一半。”上海發布昨日發文稱,加強版“暴力梅”讓上海的雨量登頂全國一小時降水排行榜。

不止上海,今年以來,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氣象災害也頗為頻發——年初西南地區遭受冬春連旱,低溫雨雪冰凍事件時間長范圍廣,5月以來華北、黃淮、江淮等地旱情持續發展,6月烏蘇里江等多個流域河流洪水超警……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確有常態化的趨勢。”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在第十六個全國防災減災日時表示,全球氣候變暖增加了極端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氣象災害呈現出長期性、突發性、巨災性和復雜性的新特征。

與自然“對賭”博取收益的巨災債券

為了應對愈加頻繁且更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巨災債券作為一種新的投資品類應運而生,且以其優秀的期望收益率和分散化配置工具屬性贏得了全市場的青睞。

巨災債券(Catastrophe Bond,簡稱 Cat Bond)是保險連接債券的一種,主要用于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轉移自然災害風險。其基本原理是通過發行與特定巨災事件(如地震、颶風、海嘯等)相關的債券,將部分巨災風險轉移給債券投資者。這種債券的償還與否完全取決于是否發生指定的巨災事件。

通俗來講,保險公司通過發行巨災債券來獲得投資者的資金,投資者通過購買此類債券來押注災難不會發生。如果天公不作美,災難真的不幸降臨,那投進去的錢就會變成保險公司的“救命稻草”;反之,如果風調雨順,那投資者就能夠從這場和自然的“對賭”中獲得5%至15%的回報。

巨災債券有兩個突出的優點,一是低風險,二是高收益。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債券,巨災債券主要受自然因素影響,不易受到經濟、政治等不利因素的波及,且與股票或其它固收產品的價格也并不相關,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分散風險的需要。

而收益率方面,上海財經大學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再保險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曾旭東表示,巨災債券有較高的期望收益率,比如在2023年去除期望損失率之后仍可達6%以上。

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對此結論也有印證——歷史經驗表明,巨災債券的投資者在大部分時候都不會損失本金,世界銀行過去發行的三十只債券中,僅六只被觸發付款。另一方面,世界銀行發行的AAA級巨災債券的回報率通常略低于富裕經濟體的同等級債券,但投資者仍然可以獲得豐厚的風險溢價。

巨災債券的這些優異特性在全球范圍的動蕩環境下尤顯珍貴,也因此獲得了全球資金的熱情涌入。資料顯示,自1997年美國USAA保險公司發行了世界首只颶風巨災債券后,巨災債券的發行規模不斷擴大,年發行量從1997年的7.85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164億美元,平均每年以25%的增速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巨災債券的投資回報率在所有另類投資中位居第一,創下歷史紀錄,相關債券發行速度也大幅攀升。

2024年有望“守擂”再獲豐厚收益

根據另類資產管理行業數據咨詢公司Preqin的數據,2023年,業績最好的對沖基金策略就是押注災難債券,獲得超過14%的收益率,與此同時,行業基準水平僅為8%。巨災債券這一成績在全球所有另類投資中位居第一,且創下歷史紀錄。

市場機構依據公開文件、外部估計和知情人士信息進行的統計結果顯示,Tenax Capital、Tangency Capital 和 Fermat Capital Management 等大舉押注巨災債券的對沖基金,在2023年均獲得創紀錄收益,三家業績都達到行業基準的兩倍之多。

在這個巨災債券“大年”中強勢分得一杯羹的 Fermat Capital Management,憑借其108億美元的投資組合實現了20%的回報率。其董事總經理布雷特?霍頓(Brett Houghton)在采訪中明確表示,“對于巨災債券投資者而言,2023年是獨角獸般的一年,在這一年里他們獲得了豐厚的市場回報。并且,2024年很有希望成為投資者再度獲得可觀收益的一年。”

對2024年充滿信心的,還有位于蘇黎世的保險連接債券和巨災債券投資公司Plenum。“2024年,我們預計在沒有重大自然災害保險損失的情況下,美元計價的巨災債券基金將繼續保持雙位數的回報。我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巨災債券抵押品持續上升的利率以及硬再保險市場的持續。”

從巨災債券的市場構成來看,美國、歐洲、日本是較為成熟的發行及交易市場。以美國為例,2023年,美國巨災債券的收益率超過14%,創下歷史紀錄;市場容量則以每年約4%的速度增長,與自然災害風險敞口的增長速度相當。

風口之上,2024年的巨災債券市場繼續一往無前。根據巨災債券分析機構Artemis的估算數據,2024年上半年,全球巨災市場發行規模超過110億美元,有望大幅超過歷史同期記錄。

中國對巨災債券市場的早期探索

業界指出,就中國而言,巨災債券市場的發展還處在早期階段。

應急管理部數據顯示,近12年,我國自然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超3600億元。我國巨災風險具有“復雜、多發、集中”的特點,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例如,東南沿海地區以及部分內陸省份經常遭受臺風侵襲,東北、西北、華北、西南、華南等地均不同程度面臨洪澇的威脅。

面對巨災風險與發展現狀的階段性失衡局面,近年來,業內圍繞巨災債券的引入應用展開了積極探索。

2015年7月,中國財產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再產險”)通過Panda Re(SPI)在百慕大發行了第一只以我國地震風險為標的風險的巨災債券。

2021年10月,中再產險在香港成功發行了國內首只巨災債券,這標志著中國巨災債券發行由國際市場主導向國內市場過渡的重要突破。

今年4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推動綠色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提出,研究探索通過巨災債券等新型風險轉移方式拓寬風險分散渠道。

據中國再保國際部總經理助理劉穎提供的數據,目前包括巨災債券在內的各種保險連接債券,存量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

對此,中國大地保險戰略發展部刊文指出,探索和研究適合中國巨災債券的途徑選擇,創新巨災風險保險制度體系,有效管理和應對氣候變化風險,不僅有利于中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而且對于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和實現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均具有積極意義。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