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8月成功獲批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以來,太原市立足能源重工業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和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戰略目標要求,依托區位優勢突出、試點示范協同、創新實踐豐富、財政保障有力等比較優勢,推動氣候投融資各項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積極落地,促進綠色發展動能加速釋放。目前,太原市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合作機制初步建立,常態化、高效率的政金企對接機制正在加速形成。
創新技術 釋放綠色動能
仲夏時節,在太原武宿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現場,工人們正頂著驕陽,如火如荼地加緊施工建設。日前,太原武宿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T3航站樓項目,提前實現混凝土主體結構封頂目標。
作為太原市氣候投融資項目之一,太原武宿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是全國民航領域首個“零碳機場”項目,同時也是綠色基礎設施降碳項目的一個典型案例。該項目總投資18.37億元,其中,75%建設資金來源于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主權貸款。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減少
碳排放量11.8萬噸,項目盈余綠電可作為社會
電力對外供應,年減碳量達4722噸。
在建設過程中,太原武宿“零碳機場”項目以光伏、中深層地熱、空氣能等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為基礎,以多形式儲能、建筑光儲直柔、多能互補綜合利用、綠電高效消納、能碳智慧管理為支撐,推動太原機場用能方式實現全面綠色低碳轉型。這也是國內唯一在機場區域內包括飛行區、航站區等區域“能裝盡裝、應裝盡裝”敷設大量光伏獲得綠電的項目,是國內唯一淺層與中深層地熱能(深淺)結合、多能互補,綜合利用地熱開發技術全示范,用地熱能作為航站樓和
交通換乘中心等大型機場建筑群基礎熱源的項目。
同時,該項目將通過智慧能源運維控制中心,全時監控全場的用電用能,調整峰谷用能平衡。配合機場內電動車輛“光儲充”智慧調度等低碳技術應用,大幅降低機場航站區、飛行區、工作區碳排放,還將帶動省內機場區域內供能、用能方式轉型,實現低碳乃至“近零碳”目標。
山西航產集團董事長陳陽日前表示,該項目是全國機場中第一個探索能源、建筑、設施全面低碳化改造的項目,是山西省第一個引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貸款、單筆外貸金額最大的項目。
太原武宿“零碳機場”項目作為太原市氣候投融資中的綠色基礎設施降碳項目,起到了積極示范作用。
作為我省氣候投融資首批試點城市,太原在重點考慮氣候效應、社會影響、投資規模等因素的基礎上,于2022年7月成功舉辦第一次氣候投融資產融對接會,初步建立了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共篩選出125個氣候投融資項目,總投資3980億元。該項目庫包含推進調整產業結構降碳、優化能源結構去碳、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等六大工程,涵蓋低碳工業、清潔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生態系統
碳匯等七大行業,致力于打造氣候投融資模式“太原樣板”。
創新舉措 集聚低碳發展
樓體粉刷一新,路面干凈平坦,整樓外墻、樓頂都裝上了保溫層,這是記者6月9日在省城昌盛花園小區采訪時看到的一幕。該小區居民吳建軍告訴記者:“改造以前,小區不僅基礎設施老化,家里還經常冬天冷夏天熱,現在好了,單層
玻璃都換成了雙層,一下暖和起來了,去年冬天,家里溫度提升了3℃左右,我的父母冬天再也不用在家里還得穿棉衣了。”
省城昌盛花園小區建于2005年,有22棟居民樓,建筑面積約89000平方米,住戶1260戶,該小區
節能改造既改善了居住環境,又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2023年,跟昌盛花園一樣,太原市六城區18萬戶居民住上了節能環保的房子。
太原市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項目是我省重點惠民綠色工程,也是太原氣候投融資項目之一。該項目涉及的建筑年代跨度從1966年到2006年,項目主要施工內容包括外墻保溫涂料、屋面保溫防水、地下室頂板保溫、外窗及單元門更換等,改造完成后徹底解決保暖、抗噪、防塵、節能等
問題。改造范圍涵蓋全市6個城區,總建筑面積約2000萬平方米,一期工程1001萬平方米、總投資23.26億元,二期工程1002萬平方米、總投資28.76億元。
該項目采用PPP模式,由太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建設,中鐵十二局、中鐵十四局與中鐵十七局三家施工單位共同實施,發揮了“1+1>2”的疊加效應,形成了“政府帶動、企業建設、百姓受益”的多方共贏局面。
據統計,目前中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大約占到全國碳排放總量的一半,實現“雙碳”目標,綠色建筑是關鍵。太原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太原市的老舊建筑改造后,能耗降低了75%,項目全部完成后,降低的能源消耗相當于年減少供暖期原煤燃燒40萬噸。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綠色低碳轉型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必修課”。
“低碳步行、參加‘雙碳’知識答題、參與低碳活動……”在“龍城碳惠”小程序上進行日常減碳行為,成為山西財經大學大二學生薛建文的日常。
在2023年4月舉行的第二次氣候投融資產融對接會上,太原市利用“互聯網+大數據+
碳金融”的方式,正式上線首個
碳普惠平臺——“龍城碳惠”小程序,構建公民碳
減排“可記錄、可衡量、有收益、被認同”機制,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加入全民減排行動,助力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
同時,太原市相關部門聯合重點企業、金融機構,統籌工業、能源、生態建設等關鍵領域,先后篩選可再生能源、光伏發電、低碳制造、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項目納入氣候投融資項目庫,聚焦綠色基礎設施降碳項目、優化能源結構去碳項目等,形成低碳項目集聚效應。
作為氣候投融資中的優化能源結構去碳項目,美錦年產2萬噸的工業高純氫項目一期工程目前已投產,二期已完成設計工作。該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年產2萬噸高純氫,可供5600臺
公交車、8000臺物流車或2200臺重卡使用,減少碳排放量約26.4萬噸。
創新路徑 注入綠色金融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高效的投融資手段。如今,太原市氣候友好型金融產品和服務在不斷創新。
去年3月,太原市氣候投融資金融服務基地正式揭牌,此舉標志著氣候投融資邁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在持續完善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和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的基礎上,太原市關于氣候投融資的探索與創新穩步推進,遍地開花。
太原市推進項目儲備推薦,印發《太原市氣候投融資項目申報指南(試行)》,研究制定《氣候投融資項目認定標準》《氣候投融資項目評估指南》《氣候投融資項目庫管理辦法》,啟動首批項目入庫征集,目前已儲備項目101個。成功舉辦3次產融對接會,33個項目獲得銀行授信和貸款,貸款意向427.58億元,授信總額271.28億元,實際投放貸款金額98.87億元。
太原市各大銀行紛紛推出綠色金融產品,助力高碳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截至2023年9月,郵儲銀行山西省分行向7家省屬國企累計發放49億元可持續掛鉤融資,推動開通碳核算賬戶92戶,以省屬煤企為目標,加快綠色金融發展,累計投放綠色貸款25億元;農發行山西省分行設立農發基礎設施基金,創新基金產品,向集中供熱提標擴容建設項目、過境改線工程PPP項目投放2.7億元;2023年5月,山西銀行“綠色金融和雙碳業務專項管理平臺”正式上線并試運行,平臺通過對綠色信貸業務的智能分類識別、環境效益測算,提升綠色信貸業務的貸前、貸后精細化管理能力。
同時,太原市還積極拓寬氣候投融資多元渠道,市財政安排10億元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和5億元新動能發展資金支持企業轉型,20億元科技創新資金支持科技創新發展,10億元資金支持人才發展,全面推動綠色轉型。“除傳統的銀行貸款,金融機構還應探索多元化的融資途徑,如
政策性金融產品、知識產權融資、投貸聯動等,讓各類企業在政策引導與
市場機制下獲得更為全面的金融支持。”中節能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孫磊表示,金融機構的創新動作還在持續。
未來,隨著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積極推進,將引導更多資金進入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推動實現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氣候投融資賦能綠色低碳轉型
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戰略,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當下,應對氣候變化既需要依靠技術發展,也需要資金投入,二者互為支撐。
氣候投融資是指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綠色低碳發展目標,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和融資活動,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目標在于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做好氣候投融資工作離不開創新。自成為首批試點以來,太原市在建設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及綜合服務平臺、拓寬氣候投融資多元渠道、創新投融資模式等方面開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全市政、金、研、企協同推動試點建設合作機制初步建立,常態化、高效率的產融對接機制正在加速形成,氣候投融資助力全市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效果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