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投資人發現單純關注企業的財務績效已經不能滿足復雜的
市場需求,許多企業的估值并未充分反映出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負面外部效應。ESG投資更關注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度和對環境危害的大小,因此部分當前財務狀況一般、但有利于實現“雙碳”目標的企業,有可能獲得投資人青睞……
滬深北交易所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指引》今年5月正式施行,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進入新階段。安永大中華區ESG可持續發展主管合伙人李菁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年來國內外ESG信息披露框架逐步趨同,綠色金融與ESG信息披露的金融監管要求逐漸明晰,這些都為綠色金融發展和ESG信息披露工作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但是基礎數據缺乏、標準不一、科技支撐和能力建設有待加強等
問題仍然存在,制約了綠色金融與ESG信息披露進一步協同發展。
李菁建議,金融機構應強化科技支撐,將綠色因素嵌入現有信息系統或搭建自身的綠色金融系統,并依托這些系統開展綠色項目自動識別與分析、ESG風險分類與管理、環境效益測算、綠色信貸定制化報送等,一方面為綠色金融業務賦能,另一方面提高數據質量、嚴防“漂綠”風險。
引導市場資源配置
中國證券報:《指引》對ESG信息披露作出了明確規范,如何看待綠色金融項目評估與ESG信息披露之間的關系?
李菁:ESG信息披露是整個資本市場投資和資源配置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通過規范企業ESG信息披露,可以讓投資人了解企業的環境信息,使公眾看到相關綠色產業和項目的環境效益,促進綠色金融產品信息公開化,有助于投資人建立信心,防止“漂綠”行為發生。
通過了解企業披露的ESG信息,那些具有長期發展潛力及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企業和項目會獲得投資者青睞,從而引導市場資源向有利于“雙碳”戰略和綠色發展戰略實施的方向進行配置。
ESG信息披露對于金融機構推進凈零轉型也至關重要。企業披露ESG信息可以讓金融機構更好地“化碳為零”,為優秀的綠色企業、綠色項目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反哺實體經濟。
中國證券報:當前開展ESG投資有哪些難點?
李菁:近年來越來越多投資人發現單純關注企業的財務績效已經不能滿足復雜的市場需求,許多企業的估值并未充分反映出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負面外部效應。ESG投資更關注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度和對環境危害的大小,因此部分當前財務狀況一般、但有利于實現“雙碳”目標的企業,有可能獲得投資人青睞,金融資源將進一步向這類企業集中,同時綠色信貸也將助力這類企業高質量發展。
數據收集難、不全面、不透明,是開展ESG投資的難點與痛點。建立高效的數據管理系統是解決數據收集與披露
難題的重要途徑。借助科技手段,例如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可以幫助企業實現自動化收集、報告數據,更好地整合和分析大數據,從而提高ESG報告的質量和透明度。
不少投資機構已開始強化對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認知和評估能力,應用ESG評價等工具持續完善投資流程。在借鑒國際標準和實踐基礎上,投資機構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特點,基于本土可持續發展
政策和標準體系,構建中國特色ESG和環境評價體系,進而推動ESG信息披露工作更好地接入投資市場。
綠色金融體系尚需完善
中國證券報: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在國際上處于什么水平?
李菁:綠色金融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我國已初步形成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市場環境,綠色金融在推動經濟綠色轉型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中國是全球綠色金融政策體系較為完備的國家之一,據世界銀行集團發布的《中國國別氣候與發展報告》,中國綠色金融發展處于全球領先地位。近年來,中國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和基礎性制度保障逐步健全,綠色金融的“五大支柱”初步確立,“三大功能”日益完善。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我國綠色貸款余額居全球首位,境內綠色債券市場余額居全球第二。我國已形成以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為主的多層次多元化綠色金融市場,為服務實體經濟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中國證券報:綠色金融體系建設還存在哪些不足?
李菁: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有利于動員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中來,加快經濟向綠色化轉型,但是仍存在界定不清晰、政策
法規缺失、產品創新力不足等問題。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體能動性和金融機構的創新實踐作用,同時促使企業積極參與。政府應細化綠色金融發展指導標準,設計合理的政策激勵措施,加快推進信息共享平臺機制建設;金融機構需要在落實政府政策基礎上,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定位,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主動對接和服務綠色金融體系建設。
激發轉型金融驅動力
中國證券報:在ESG信息披露質量方面,各行業差距較大。綠色金融如何更好地推動行業企業踐行ESG相關工作?
李菁:綠色金融是指資金流向從事零碳、近零碳的綠色環保科技領域,支持“純綠”的經濟活動,比如用于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儲能等產業領域。但是有些需要進行綠色低碳轉型的行業并未被綠色金融覆蓋,它們在轉型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這就是發展轉型金融的意義。轉型金融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綠色金融的不足,中國人民銀行已牽頭起草了煤電、
鋼鐵、建筑
建材、農業四個行業轉型金融標準,這將對推動轉型金融識別、支持,以及產品創新提供了非常清晰和準確的方向。央行研究局在專欄文章《推動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有效銜接》中提到,要總結提煉綠色金融發展的有效做法和有益模式,并將其運用到轉型金融領域。轉型金融為ESG、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未來一定會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力。
中國證券報:中小企業ESG信息披露水平與大型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對中小企業開展ESG工作有哪些建議?
李菁:中小企業受到自身發展的局限性,缺乏對ESG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理解,且數據披露成本較高,再加上我國尚無相關強制性披露要求,使得中小企業在ESG實踐方面與大型企業相比有不小差距。不過,很多中小企業是大型企業的供應商,需要滿足大型企業供應鏈方面的ESG管理要求。建議中小企業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低碳轉型戰略,并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投入更多時間和資源,從而增加企業獲得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服務與支持的機會。
銀行通常注重中小企業的財務數據,對ESG數據關注較少,在ESG風險識別及評價方面缺少可參考的歷史數據和較為成熟的體系。建議銀行探索建設ESG數據庫,收集整理中小企業相關信息,在授信流程中加入對中小企業ESG信息的考量,從而對中小企業ESG信息披露起到約束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