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持續的熱浪襲擊中東地區,多國氣溫接連“爆表”,給民眾的生活帶來多方面的挑戰。世界氣象組織6月28日表示,極端高溫事件已成為“新常態”。對此,中東各國政府正在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以減輕氣候變化給當地帶來的危害。
沙特麥加遭遇極端高溫 朝覲者死亡超千人
根據沙特國家氣象中心的數據,6月17日沙特西部麥加大清真寺的氣溫達51.8攝氏度,6月18日麥加城內及周邊區域的氣溫也達到47攝氏度。官方統計顯示,今年有逾183萬人前往沙特麥加朝覲,其中包括來自22個國家的160多萬名外來朝覲者,以及約22.2萬名沙特公民。為此,沙特政府早早發布高溫天氣預警,提醒朝覲者每天11時至16時使用遮陽傘,并大量飲水,以減輕極端天氣對健康的影響。
不僅如此,沙特在保障朝覲人群的安全和健康方面投入了數十億美元,建立臨時醫院和供水站,超3.5萬名醫務和行政人員在183家醫院和衛生中心以及6家流動診所提供全天候醫療服務;此外,沙特還在麥加東部5公里的米納地區配備百余量小型救護車和大型救護車,并部署7架直升機以實施空中救援。
盡管如此,沙特衛生部統計顯示,今年朝覲期間仍有超千人在酷熱中喪生。沙特政府表示,死者當中有不少是未獲當局授權、非法進入麥加的朝覲者。龐大的朝覲者數量客觀上也給政府的醫療服務增加了難度。
沙漠廣布的沙特夏季本就十分炎熱,午后室外溫度往往超過40攝氏度。沙特官方今年5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麥加地區的溫度每十年就會上升0.4攝氏度,而麻省理工學院專家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世界成功緩解了氣候變化的最壞影響,2047年到2052年期間和2079年到2086年之間,朝覲時的溫度也會超過“極端危險閾值”。如何防范極端高溫在朝覲期間引發的相關疾病,成為沙特政府亟待解決的
問題。
極端高溫提早來臨 阿聯酋推出多種應對措施
6月底,阿聯酋多地的最高氣溫已接近或超過50攝氏度,中暑和熱衰竭病例顯著增多。6月26日,據阿聯酋國家氣象中心發布的數據,阿聯酋艾因市當天最高溫度達50.3攝氏度。相較往年,高溫天氣呈現出首發日期提前、發生頻次增加、累計日數增多、影響范圍變廣、綜合強度增強等特點。
針對這些情況,阿聯酋6月15日起開始實施午間工作禁令,9月15日之前,禁止工人12時至15時期間在露天場所或陽光直射下進行工作。6月26日,阿聯酋衛生和預防部宣布啟動預防熱衰竭、中暑和其他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的活動,通過短信和社交媒體開展急救培訓、現場訪問和宣傳活動,為暴露在陽光下的工人提供預防熱衰竭和相關健康問題的咨詢,提高人們對夏季高峰期暴露于高溫狀態下的風險的健康意識。
作為“預防中暑”活動的一部分,衛生部門專門安排6000多名工人接受急救培訓,以應對高溫相關的疾病。除此之外,政府與學校合作在午休期間為周邊的工人設立6000個休息站,在其中提供遮陽、冷卻設備和水。此外,吸取沙特境內部分朝覲者死亡的教訓,阿聯酋伊斯蘭事務、捐贈和宗教基金管理總局于6月28日通知境內各清真寺,即日起至10月初,講經和祈禱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以確保穆斯林民眾的健康。
科威特高溫天氣持續 多地遭遇停電
在科威特,持續的高溫天氣使得用電量激增,導致多個地區6月19日出現停電現象,持續2至5小時不等。科威特
電力、水利和可再生能源部當天宣布,為確保電力系統穩定,將在高峰用電時段對部分地區實施臨時斷電,時長約每天兩小時。該部門同時呼吁居民和企業在每日11時至17時用電高峰時段節約用電以緩解電網壓力。這是產油國科威特在氣候變化導致氣溫升高的情況下首次采取此類措施。
科威特電力部門表示,停電的原因是與前幾年同期相比氣溫上升,導致發電廠在高峰時段無法滿足增加的用電需求。該部門6月20日公布全國多個地區的斷電時間計劃表,敦促居民限量用電以減輕發電廠負荷,同時派出巡邏人員應對
交通信號燈的斷電問題,并承諾將不會對醫院等關鍵部門實施斷電措施。
值得注意的事,原本并不“缺電”的科威特正采取向鄰國阿曼和卡塔爾臨時購電的方式緩解本國的電力危機。今年5月,科威特分別與阿曼和卡塔爾簽署短期合同,在6月1日到8月31日期間,從兩國各購買300兆瓦和200兆瓦電力。科威特能源專家卡邁勒·哈拉米(Kamel Harami)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只是危機的開始”,海灣國家需要改造其能源基礎設施,從單純依賴石油和天然氣轉向核能、太陽能和風能,并加快發電站的建設。
內憂外患 加重埃及夏季停電情況
2023年7月以來,受天然氣產量下降、需求上升和外匯短缺等因素影響,埃及政府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每天按計劃停電兩小時。今年4月以來,當地最高氣溫經常超過40攝氏度,高溫使家庭能耗激增,也進一步增加了當地的能源電力負荷。
6月24日,埃及政府宣布將每日停電時間從兩小時延長至3小時。中東研究所埃及項目高級研究員兼創始主任米雷特·馬布魯克 (Mirette Mabrouk)則表示,在許多地區尤其是較為貧窮的南部地區,停電每天持續至少5小時,有的地方甚至長達13小時。
盡管夏季停電對埃及來說并不新鮮,但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氣溫上升,以及對以色列天然氣的依賴,使埃及的停電問題在今年變得更加嚴重。新一輪巴以大規模沖突爆發前,埃及每日從以色列進口8億立方英尺(約合0.227億立方米)天然氣,但戰事開始后這一數字一度降至零,盡管此后以色列逐漸恢復對埃及的天然氣出口,但沖突依然嚴重影響了其穩定性。
目前,為了應對電力短缺,埃及政府已撥出11.8億美元用于額外能源進口,簽訂30萬噸重質燃料油的合同。與此同時,政府也意識到發展綠色能源才是長期解決之道,并設定目標,到2035年利用可再生能源滿足42%的國內能源需求。
氣候變化需共同應對 中國與中東國家合作潛力巨大
當前,中東國家紛紛呼吁團結協作,共同行動應對極端天氣,包括制定碳
減排目標,采取雙邊或多邊合作,達成系列清潔能源合作協議,尋求經濟發展模式特別是化石能源產業結構的轉型。2022年和2023年埃及和阿聯酋相繼主辦聯合國氣候大會,也彰顯中東國家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視和擺脫依賴化石能源出口經濟發展模式的決心。
近年來,中國與中東國家也在持續深化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中國企業積極參與中東國家建設水電、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全球最大單體光伏電站——阿聯酋艾爾達芙拉光伏電站,使清潔能源在阿聯酋總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3%以上;由中國企業建設的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塔式光熱電站——摩洛哥努奧太陽能聚熱電站三期項目,為摩洛哥經濟實現綠色轉型提供重要助力。
氣候危機的產生并非一朝一夕,應對之道也絕無一勞永逸。可預見的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東各國都需繼續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以有效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推進經濟多元化進程,從而發展成為更具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