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剛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同時,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方面強調,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作為我國
碳排放的重要領域,建筑行業“向綠”發展的背后,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持。最近幾年,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預制房屋”背后是金融對于綠色建筑領域的精準澆筑。
北京作為我國的首善之區,當前正在構建“綠色建筑”的首都樣本。連日來,《證券日報》記者實地走訪了北京多個頗具代表性的綠色建筑“樣板”,一探建筑企業、金融機構如何寫好綠色金融這篇文章。
裝配式住宅漸趨流行
60余年前,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提出“建筑工業化”的設想:“設計標準化,構件預制工廠化,施工機械化”。如今,這一設想在住宅領域已成為現實,且具備了綠色的特征。建筑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使得建造一座房屋的方式,由傳統在塵土飛揚中的原地現澆建房,向降噪隔塵的綠色“預制房屋”逐步進行切換。
頂著烈日酷暑,《證券日報》記者來到北京豐臺區花鄉最西端的榆樹莊園內看到,一幢幢以灰白麻色系為主色的住宅樓與錯落有致的綠植景觀相映成趣;漫步在小區內,拂面而來的是清新的空氣夾雜著泥土與花草的芬芳。很難想象,八年前的這里還是一片棚戶區,不僅房屋破舊、環境臟亂,且還存在諸多消防、治安隱患。
巨大變化的背后,源于榆樹莊村棚戶區改造與環境整治項目的實施。而這里,也是北京首個交房的全裝配式棚改回遷房。
“除了地下室和地上三層樓的加強層外,現在你能看到的這些外墻板、陽臺板、空調板、樓梯板,還有類似疊合樓板、衛生間、電梯間等,都是在工廠預制出來后,運到現場再進行組裝。”作為該項目的承建方,北京榆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方利在榆樹莊園小區內,邊走邊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這種建筑方式一方面減少了很多建筑垃圾,降低了施工噪音,使得施工現場不再塵土飛揚、機械喧囂,更重要的是,裝配式房屋還能減少施工時間、節約人工成本。
裝配式住宅的“綠”體現在哪里?劉方利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如果采用原來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現場澆筑方式,施工產生的垃圾可能會有100噸;但如果在工廠將“零部件”全部生產好,運到工地現場再進行拼裝的話,產生的垃圾可能只有5噸、最多10噸,所謂的“綠色施工”也正體現在這里。另外,通過這種裝配式建筑方式,過去至少需要7天才能蓋完的一層樓,現在基本4天至5天就可完工。
按照“能預制盡預制,能裝配盡裝配”的設計原則,記者獲悉,榆樹莊村棚改回遷房項目最終實現了結構主體50%的預制率,60%的裝配率。并且該項目除了配套商業外,保障性住房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方式。
榆樹莊園居民于阿姨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當時騰退的時候,想著能還我們一個還不錯的新房就行,今年年初交回我們手里的這個房子,我們非常滿意。房間布局非常好,既南北通透,采光和通風也都做得挺好。”
無論是從建筑業轉型升級角度來說,還是房地產在“后開發時代”對于“好房子”的追求,這種一改傳統且綠色高效的裝配式建筑,正在北京住宅領域加速落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倪虹表示,要提高住房建設標準,采用智能化、裝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打造“好房子”樣板,讓老百姓真正享受便利、感到舒適。
距離榆樹莊園約20公里東北角位置的西城區新街口街道樺皮廠胡同8號樓(以下簡稱“樺8”),同樣受益于裝配式這一建造方式,僅歷時三個多月即實現房屋的“原拆原建”。
對于這棟同樣房屋破舊且存在諸多消防隱患、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樺8,此前讓居民擔心的是,其有著設備管線老化、年久失修,墻體沙化、保溫隔熱效果退化,屋內空間布局不合理等諸多
問題。由于被劃定為D級危樓,樺8也因此成為北京首批原拆原建的老舊小區項目。
中國建筑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海龍”)北京區域負責人陶陽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依據廚衛、客廳、臥室等功能分區,我們依托原創研發的C—MiC技術(混凝土模塊化集成建筑智能建造技術,即裝配式建筑的高級形態),把樺8整棟建筑規劃為55個混凝土模塊,每個模塊中的機電、裝飾裝修都在工廠進行高標準生產,最后在施工現場吊裝組建成整棟建筑樓房。”由此,采用中建海龍的模塊化集成建筑體系,可以將傳統施工過程中90%的建造工序遷移到工廠完成,實現“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建筑工業化生產。
這帶來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建設周期的縮短,按照北京市《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計算,樺8項目裝配率高達72%,其項目建設周期也由原本的15個月壓縮至3個多月。
盡管裝配式建筑最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應用,但陶陽告訴記者,從裝配式傳統建筑構件的1.0階段,到裝飾一體化構件2.0階段,再到整體廚衛、三維構件3.0階段,以及現如今MiC模塊化集成4.0階段,應該說,裝配式建筑發展已進入采用數字化和工業化技術融合智慧化管理、實現智能建造和綠色建造的新階段,這既是智能建造技術革新和建筑業轉型升級的真實寫照,更是當前建筑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印證。
銀行優“貸”綠色建筑
綠色化轉型升級是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未來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與方向。但綠色建筑的落地,也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注入。可以說,金融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裝配式建筑落地住房領域發展的初期階段,因工業化程度不高或規模限制,產品價格難以下降,不能充分體現工業化帶來的品質和效率優勢。因此,金融支持對于后續行業發展無疑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陶陽說。
在深入推進建筑領域低碳轉型要求下,今年3月份,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并特別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利用綠色金融標準或轉型金融標準,加大對能源、工業、
交通、建筑等領域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信貸支持力度”。
隨后,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等七部門于6月份出臺《北京市信貸支持建筑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以服務北京市建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總體要求、實施路徑、組織實施三大方面對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建筑綠色發展工作做好
政策引導和制度支撐,助力“綠色北京”建設。
信貸支持建筑綠色發展,銀行業一直以來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綠色運營實踐中,銀行也在與時俱進中不斷開拓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
建設銀行北京豐臺支行副行長董斌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榆樹莊村棚改項目新村建設工作正式啟動后,我行馬上組建項目營銷團隊,以‘綠色信貸+綠色低碳建筑+綠色監理’創新模式為抓手,為榆樹莊村集體企業‘北京榆樹莊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授信14億元并投放綠色貸款5.05億元。”
銀行的放款速度讓項目方記憶猶新。北京榆樹莊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財務工作人員說:“自2022年7月初遞交材料后,公司大約在8月中旬就拿到了貸款審批單,流程快了近一個月!”
與此同時,另一個綠色建筑項目的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也發出了相似的感嘆。
有著“綠色建筑三星級”(指建筑評價體系中的最高級別標準)頭銜的海淀區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海開園項目負責人海開云創公司總經理王鵬程對記者表示:“我們項目建設進度能夠如期推進,得益于綠色金融的有力支持。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得到了來自北京農商銀行海淀支行的高效信貸支持,不僅放款速度快,而且授信額度、期限、貸款利率等各方面條件都與企業實際用款需求相匹配。”
之所以能做到高效精準的信貸支持,北京農商銀行公司金融部副總經理許旖旎對《證券日報》記者透露了其中“訣竅”——從調查環節拿到企業項目材料開始,該行就為符合綠色建筑標準的企業打上了“標簽”。對于“標簽”企業,會在審批、放貸環節走“綠色通道”,與傳統信貸項目相比,流程更便捷,利率更優惠。
無論是建設銀行的特色創新,還是北京農商銀行的高效服務,都是銀行業近年來在綠色金融領域深耕細作的一個縮影。未來,他們仍將步履不停,以更高水平的綠色金融助力綠色發展,譜寫綠色金融新篇章。
許旖旎表示,目前北京農商銀行正在制定《北京農商銀行綠色金融工作方案》,其中明確短期、中期、長期的發展目標,多措并舉進一步全面提升綠色金融制度建設水平。
董斌也談到,未來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將進一步圍繞綠色建筑、既有建筑
節能改造、裝配式建筑、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等重點領域,抓住科創發展機遇,串聯區域綠色技術、節能環保和污染處理等綠色產業鏈上下游優質企業,通過信貸支持、投貸聯動、輔導咨詢等賦能企業,進而實現綠色金融+科技創新雙發展。
綠色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綠色名片,首都北京正在身體力行地擦亮這張名片。放眼全國,其他很多地方也在用政策護航,推動建筑業“向綠而行”。一份份以綠色建筑發展為目標的文件不斷涌現,成為我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個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