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了,門前的污水不見了,難聞的氣味沒有了,天熱也不會有扎堆的蚊子和蒼蠅了,生活在這里,我們覺得很幸福。”近日,在贛州市上猶縣水巖鄉橫嶺村,村民看著家門口的變化,不禁連連稱贊。
與許多地方一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收集難、成本高、易反復,一直是贛州市農村生態和人居環境改善的重點和難點
問題。
“以贛州為例,對于遠離圩鎮主管網的分散農戶,如果強行采用納管處理的模式,管網建設成本有可能突破5萬元/戶,若采用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雖然可以將建設成本降低至2萬元/戶的水平,但設施運行成本會相應地提高到400元/戶/年,以這樣的成本在農村也難以普及。”贛州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科負責人謝兆倩介紹,盡管近年來贛州市在農村分散污水治理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但建設成本仍成為主要的“攔路虎”。
在走訪調研中發現,除了住戶分散和建設成本過高,當地有很多農戶依然保留施用糞肥的習俗。在摸清本地農村分散污水排放的特點、治理需求和擬突破的方向之后,贛州市立即有的放矢地在省內外開展了以糞污資源化為主的農村污水治理技術調研。
在經過充分論證和嚴謹的技術對比之后,最終確定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開發的一種微沖寶—現代田園循環的分散式污水治理技術。
“微沖寶一端連著化糞池入口,一端連著農戶家里的坐便器,只要按一下馬桶的按鈕,它就會啟動,僅需少量的水就可以將馬桶沖洗干凈,實現糞尿的高濃度收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鄉村環境衛生研究組介紹,該技術以戶為單位,通過對戶廁進行微水沖改造,實現糞污高濃度收集和資源化利用,具有節水、降耗、減碳和提升肥效等優勢,能大幅降低農村改廁、污水治理投資成本,減輕后期運維管理費用,排放水質達到國家一級B標準,是一項適應南方山地居住比較分散的農村開展農村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的新技術。
贛州充分借鑒該模式,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并結合上猶縣實際,在水巖鄉、東山鎮、油石鄉、雙溪鄉、社溪鎮、營前鎮、五指峰鄉、平富鄉等鄉鎮12個村完成590戶農村污水治理和改廁工作,全鏈條開展污水治理試點。
監測結果顯示,經抽檢,已實施農戶的生活雜排水出水水質達標,水質檢測結果均值為化學需氧量8mg/L、氨氮1mg/L、懸浮物15mg/L。而且,每戶農戶每年可節約自來水約30噸、
減排二氧化碳540公斤,建設成本投入不超過9000元。良好的治理效果先后得到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以及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和農業農村部門專家的高度認可。
目前,上猶縣有各類已建在建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152座,總投資1.58億元,日處理總量達7280噸。
此外,贛州市在此基礎上,按照“源頭減量化、優先資源化、處理生態化、效果無害化”的“四化”治理思路,延長廢水在化糞池停留時間,與常規工藝相比可增加總氮和總磷減排10%—50%;實現污物的資源化就近就地資源回用,方便村民用于庭院種植或施用于農田等,既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又推動了綠色農業發展,農民滿意度也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