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10 23:23 來源: 一財網 |作者: 立早
改變“赤腳醫生”遍地現狀
在“環境醫院”里,政府和排污企業是“患者”,專家與平臺共同會診,向“患者”推薦適合的環境專科醫院與醫生。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如此介紹“環境醫院”。
“如同治病的關鍵在于用什么藥,藥物如何作用。污染問題的治理,關鍵則在于用什么技術,如何應用。”傅濤認為,當前,我國環境形勢嚴峻,水、固廢、大氣污染問題日趨復雜,單純著眼于末端治理、以無害化為目的的技術很難奏效,要在新形勢下有所發展,環保技術服務市場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變。
環保產業是污染治理責任逼迫性產業,沒有污染治理的責任就沒有污染治理的壓力,也沒有環保產業發展的動力。但近年來情況發生逆轉。“原來是醫生找不到病人,現在是病人主動找醫生。‘環保120’呼之欲出。”朱旭峰說。
“但目前,‘赤腳醫生’、‘江湖郎中’遍地都是,都號稱自己的醫術高明。醫者聯盟將成為拉動環境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傅濤說。
環境醫院的“醫生”何來?朱旭峰對本報記者說,一是來自品牌環保企業;二是污染物處理領域的著名機構和專家。目前,江蘇省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南京大學、哈工大、中科院、中節能等已在宜興共同搭建了技術平臺。“我們會依托2011協同創新體系,支撐環境醫院的人才。比如,環境專科醫院的‘首席大夫’,年薪100萬元,其中80萬元由環境醫院出。”
目前“醫療市場”究竟有多大?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北京桑德環保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舉例說,我國水污染治理設施中,市政污水處理市場化率已經超過80%,而工業污水處理市場化率僅為10%左右。他說,在市政公用領域,包括污水、垃圾處理,很早就推行市場化,采用特許經營模式。今后一段時期,在環境建設領域,將會更多地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