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主貢獻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各締約方根據自身情況來自主確定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昨天(6日)介紹,我國全面推動“國家自主貢獻”實施,均已提前實現2030年目標。
我國確定的國家自主貢獻,是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努力爭取實現
碳中和。
據介紹,2023年,我國持續推動
碳強度下降工作,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了17.9%;森林蓄積量達到了194.93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億立方米,已經實現2030年目標。截至2024年7月底,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了12.06億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實現了2030年的裝機容量目標,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了解,我國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將基于國情,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按照《巴黎協定》及去年通過的“阿聯酋共識”,在2025年適時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通報2035年的國家自主貢獻。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核心
政策工具之一。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推動將鋼鐵、
水泥、鋁冶煉三個行業納入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 夏應顯:
碳市場是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我們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接近5億噸,成交額297億元,交易價格呈穩步上升的趨勢,目前在每噸100元這么一個價位上下波動,市場運行總體平穩。
據了解,發電、鋼鐵、
建材、
有色、
石化、
化工、
造紙、
航空,這八大行業是我國碳排放的重點行業,占到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75%左右。按照“成熟一個、納入一個”的原則,我國正在分階段、有步驟地將它們納入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 夏應顯:我們組織編制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并征求了各方的意見,印發實施了水泥、鋁冶煉行業等核算核查指南等4項技術規范,同時也正在推進抓緊編制鋼鐵行業的核算核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