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注:本周,環評成為輿論熱詞。環評已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了。距經濟半小時橫掃紅頂中介后,昨晚白巖松新聞周刊繼續加力跟進。
央視[新聞周刊]視點:環評變壞評?
工程規劃,環評先行。
環境評估作為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的“閥門”卻不時失靈:從廣州公路未環評即先施工,到
寧夏某企業盜用環評資質造假,環評亂象層出不窮。眾多污染企業的背后,是環評部門弄虛作假,還是監督無力
?環評又該如何規范,才能真正在源頭上控制住污染?
白巖松:這兩年,環保部門的工作越來越讓全社會高度關注。這從今年環保部新部長陳吉寧在兩會上被記者圍追堵截就看得出來。這份熱情原因很簡單,大家期待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再惡化,并向好轉變。但是,環保部門想滿足大家的期待,就必須手中有相關的權力。那么,環保部門最大的權力是什么?國家環保局,請注意,這是環保部的前身,當時還只是一個局。國家環保局的第一任局長曲格平曾說過,環保部門真正最大的權力是環評,因為項目環評這關過不了,它后面什么手續都辦不了。但是我們遺憾地回頭看,很多情況下,環境影響評價形同虛設,一個又一個污染項目在走形式的環評中輕易過關開工。那么今后,如何擁有真正的環評呢?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注,關緊環評的閥門。
短片一:
【同期】毛寶珠的孫子 易萬軍
記者:有時候哪兒感覺到疼嗎? 這兒(用手指)記者:有的時候會吐嗎?點頭
【同期】衡東縣大浦鎮居民毛寶珠:這孩子老是排鉛 排得血都排出來了
解說:
本周,環評,也就是環境影響評價,成為輿論熱詞。而對于
湖南衡東大浦鎮這些血鉛超標的孩子來說,如果環評程序沒有失靈,他們也許不會遭受如此傷痛。去年,全鎮有300多名
兒童查出血鉛超標,最
高的超出健康值4倍。對于鉛中毒的原因,村民們將矛頭一致指向了家門口的這家美侖化工廠。
【同期】衡東縣大浦鎮居民
晚上我們都不開窗戶的,為什么?有好大的氣味偷著排氣 有一股農藥的味道
解說:
含鉛的危險廢物隨意堆放,降塵除塵設施缺失,含鉛原料和廢物竟然全部通過小推車運送。環評程序本應該一方面評估項目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判斷項目能否上馬,另一方面提出預防或減輕污染的對
策。而如此漏洞百出的生產流程,似乎證明著環評程序的失效。然而,在當地環保官員看來,這家公司的環保手續沒有問題。
【同期】衡東縣環保局監察大隊大隊長吳水林管理包括外圍灑水包括廠內管理基本到位
解說:
去年十月,環保部發出通報,這家公司被關停徹查,而其項目環評文件的確存在環評內容不全、降低編制類型等問題。環評,這扇阻攔污染洪流的閘門在這里大開綠燈,而更讓人驚訝的是,在很多項目中,這扇閘門竟蕩然無存。2013年,蘭州市削山造地工程因影響環境而被叫停,這時人們才發現,這項計劃削平700余座荒山、本該慎之又慎的浩大工程已經開工半年,卻還沒進行環評。
【同期】蘭州市環保局副局長 李磊
相關的環評手續呀、相應的要求同步也在提著呢。(同步在提?)嗯。(也就是說在環評沒有做的時候工程已經上馬了?)就是因為前一段時間我(才)介入這個事的,前一陣我不是在那個哪呢,外地學習著呢。
解說:
本周四,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透露,個別地方的未批先建項目竟有近50%之多,環評未做、項目先上,已成為普遍存在的頑疾。而在不少地方,環評獲批后的擅自改建的現象同樣屢見不鮮。位于昆明的中
石油云南千萬噸級煉油項目在環評獲批時就受到不少質疑,而當記者如今再次探訪時發現,許多建設項目已與環評書的要求大不相同。
【同期】南方報業傳媒集團 記者 劉伊曼
它的這些招聘啟示也好,自己的一些項目簡介也好,已經把1000萬噸的煉油產能擴大到1300萬噸;原油儲罐區原本是四個十萬噸級的原油罐,現在已經建好了有10個;以前批文里批的是全加氫的工藝,但實際上他就把它變成了焦化路線,新建了一個延遲焦化區,我也跟當時有參與的一些專家問了,如果是加延遲焦化裝置的話,它污染可能更嚴重一些。
解說:
項目規模、生產工藝等已經發生變動,但據了解,這個項目并未向環保部提交任何環評變更報告。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未批先建、未批改建的處罰并不嚴厲,企業只要補辦環評手續,就可以補票上車。在長期關注我國環評行業的重慶兩江志愿服務發展中心主任向春看來,不少這樣先上車后補票的項目都是地方政府強推的項目,補辦的環評很難做到科學中立。
【同期】重慶兩江志愿者服務中心主任向春政府可能在規劃里面,一定要去做這個項目,這個時候環評部門可能有這個意識說這個項目是一定要過的,就會變成叫編環評
解說:
亂象叢生,是向春對于環評行業的印象。環保審批機關是裁判員,而其下屬的紅頂環評機構又是運動員;有的環評機構沒有一個在職環評師,卻同樣通過借證進行環評;環評機構為客戶跑環評、編環評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向春看來,如果不進行改革,環評制度的污染,遠比污染事件本身更加可怕。
【同期】重慶兩江志愿者服務中心主任向春
環評單位地位不獨立造成它非常弱勢的位置環評單位一方面 要想拿到業主的項目想很多辦法 做承諾 這個項目一定會幫你通過 環評公司想方設法地 尋找私人關系,把這個環評報告通過掉 只有這個樣子 他才能最終拿到前方業主的錢。
白巖松: 或許,剛才的短片中一個又一個案例清晰地告訴我們環評是如何形同虛設的。要知道,環評的設計可不是這幾年的事。環評制度在我國已經實施30多年,而且是所有開工項目都要進行環評。但是問問我們自己,究竟在這30多年里聽過多少因環評不過而無法開工建設的項目?甚至相反,我們常見先上車再補票的環評存在。環評沒有牙,或裝的只是假牙,就別指望它咬掉糟糕的項目。那么,為什么環評不靈?原因很多,比如對GDP的追求超過一切等等,但其中,有一點不能忘,環評機構是項目建設方請來的,中國人常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你說拿人家的人民幣,還能替人民把關嗎?
短片二:
解說:對于普通民眾來說,拿到厚厚的一本環評報告大概最為關心的就是其中公眾調查意見這一章節。2014年4月,當杭州蕭山區湘湖附近的居民們,在環保局網站上看到這份新建垃圾焚燒項目的環評報告 公眾調查意見時,感覺自己被代表了。
同期:附近居民:這里要造一個垃圾焚燒廠,每戶挨家挨戶簽字,都說不同意
解說:建垃圾焚燒廠雖然很多 居民們都表示不同意,但在這份報告的公眾調查意見中卻顯示76.9%的單位和100%的個人認為項目選址合適。根據環評報告,記者找到了參與調查的村民俞國民,報告中顯示他投了贊成票,然而俞國民本人表示他當時投的是反對票。在環評報告的編寫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杭州環保研究院記者找出了俞國民的調查問卷,上面明確的寫著:不同意。
現場:來偉良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杭州環保研究院辦公室主任:因為這個項目是一定要上的。現在社會就這么個社會,有些東西說開了就是這么個社會,程序就是這么個程序
解說:在環評報告中,公眾調查意見像這樣百分之百同意,無人反對的結論并不鮮見。2013年六月,
浙江嘉興兩份同樣無人反對的環評報告引起了記者的關注。通過對參與調查人員的回訪記者發現,這
些被調查者中要不是查無此人,就是沒接受過調查,而有些甚至就是企業的員工或者家屬。編寫環評報告的公司說,這些 公眾調查意見 都是由建設方來搜集的。
同期:蔡榮錫嘉興市環境科學研究所有限公司:表格 我們弄好了以后,空白的表格給企業。像您當初拿到這份報告的時候,上面都是贊成,無所謂,無人反對,您覺得這樣的結果可信嗎?結果。。。
解說:很多人曾經將公眾參與環評看著是環評公正的一個好的嘗試,可卻變成企業和環評中介直接偽造。環評,作為項目建設前的把關人,對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很多環保志愿者希望用自己的積
極參與,來改變為了公眾意見總是被代表的狀態。生活在北京的謝新源,幾年來一直積極參與身邊的環評項目,但是他卻發現要參加這樣的調查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期:謝新源 環保志愿者:這個公眾調查呢一般是有范圍限制的,不是誰去填都能去填的這個調查表,你只有周邊的這些公眾他才讓你填,所謂的直接利益相關的這些人才能填的。
解說:謝新源說,新《環保法》出臺后,在公益訴訟和污染監察方面都有了可觀的進步,但是在公眾參與這塊還差得遠。雖然也說希望公民積極參與,但實際上卻設置很多障礙,比如信息公開。像環評受理、擬批復、批復以及驗收受理等基本信息,就連省級環保部門也有公示不全的。
同期:謝新源 環保志愿者:其實有很多環評業內人士他可能會說公眾參與,公眾不夠理性什么的。但是如果我們連信息都沒有的話,我們怎么能夠做到理性。因為信息公開其實是給予了公眾的一個知情權還有一個參與權。
解說:環境信息公開不全,有的甚至以保密為由不公開,造成普通公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即使參與也是盲目的參與。而作為環保把關人的環評機構也很無奈,說到底,他們只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同期:謝新源 環保志愿者:環評單位他現在相當于從企業這邊來得到他經費或者報酬的,那這樣子的話,他就只能是想辦法讓企業通過這個環評。
解說:曾經先后在三家環評企業工作過的宋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很多環評機構接到項目,先是拿一半的錢,然后開始做報告,最后審批過了,錢才能全部收回。
同期:宋先生 環評從業者:即使它選址再不合理,工藝再不合理不合規,但還是有辦法讓它通過。就是規避些問題,或者是他避而不談,或者像那種項目比較大,會把它拆分成單個的生產線或者廠房這種。
解說:環評就是為了通過,在利益面前,環評機構往往睜只眼閉只眼,公平公正對于他們來說成了奢望。如今,環評機構的誠信缺失,公眾對環評結果的不信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讓人不禁要問,環評到底是在為誰服務?
同期:謝新源:他其實是為了保護環境,是在項目開始之前就對他有一個評估,就體現了所謂環保里面的預防原則,要不然我怎么來預防這個污染呢?
白巖松: 如果說所有形同虛設的環評都是因為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造成的,一定也不全面。這背后,地方政府的政績觀當然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一個幾十億、上百億的大項目是當財神一樣請來的,怎么能讓你一紙不合格的環評報告就給趕走呢?所以,為過環評,什么都答應你,開工后不執行,執法也是睜只眼閉只眼,環境也就越來越糟。但另一個后果是,被大家寄予厚望的環保部門也在這種現象中成為受害者。你缺了公信力,更失去了原本最有效的權力,甚至在局部地區都會成為擺設。因此,想要長遠環境向好,環保部門當然要向自身開刀,拿回自己真的權力,并真的用好它。
短片三:
字幕:3月7日 全國兩會新聞發布會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
環保部決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環保部所屬事業單位的8個環評機構,今年率先全部從環保部脫離。
解說:
在本周,環保部正式發布公告,給出了清理系統內的紅頂中介的時間表,顯然,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之前在全國兩會上所說的環評機構脫離,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表態。而事實上,在這樣一份公告出臺之前,環保系統內的自身清理早已啟動。
環評工程師:比如證掛在那個企業,肯定就存在利益關系。
解說:
何宏哲是
深圳市的一名環評工程師,十多年來一直在為企業做環評。為了保護自己,他在采訪中使用了化名。早在2013年,何宏哲便開始舉報環評機構中的掛靠現象。在他看來,如果掛靠者本人的身份
是環保部門的公職人員甚至有一定職位,那么很容易導致利益輸送。
環評工程師:這個環評單位做的那個報告,或者通過他審批,那肯定會得到額外的照顧。
解說:
今年3月,環保部網站上通報了一批違規的環評機構和從業人員,對63家建設項目環評機構和22名環評工程師分別做出取消資質、縮減評價范圍、限期整改、通報批評等相應處理,而在2014年,環保部清理的62名掛靠環評工程師名單中,55名為環保系統的工作人員。
環評工程師:有些比較敏感的項目,你一般人做根本做不了,或者說你做了也批不了,所以這樣就促成了這種紅頂中介需要那些有關系,它會可能是從另外一方面可能或明或暗地暗示你怎么做,這個環評報告怎么寫,這樣的話通過這個審批,就是有些說得清楚點,就好象是有點做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資源與環境
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常紀文:
實際上環評的亂象存在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應該來說有10年甚至20年的歷史,只是說最近幾年越來越復雜了,這個亂象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就是規劃環評流于形式。第二個就是建設項目環評的紅頂
中介的這個現象相當突出,第三個就是現在的環評不止是環保部門下邊的環評機構流于形式、弄虛作假,一些市場化的環評機構弄虛作假甚至相互抄襲的現象也相當普遍。
解說:
事實上,在常紀文所接觸到的大量案例中,紅頂中介并不足以獨立承擔環境惡化的沉重后果。地方政府在以往的招商引資中,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不加約束,甚至大開綠燈,該做的區域性規劃環評流于表面,對超出環評的追加建設視而不見,種種亂象糾纏在一起,讓局面越發混亂。
常紀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2009年它這個頒布實施以來,要求所有的開發規劃,專項規劃都要做環評,很多開發區的環評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有的根本就沒有做。而且這個規劃環評一旦如果說做的不科學可能會帶來區域性的污染,它的危害可能比一個個的建設項目的環評,如果說弄虛作假的情況還更嚴重。
解說:
企業追求利潤,政府追求GDP,環評機構造假,而最迫切希望維護自身權益的民眾,卻往往進入不到環評的相關鏈條,甚至因為自身知識的欠缺,拿到了環評報告,也看不懂通篇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數字,最終只能被迫承擔環境惡化的后果。
常紀文:企業自主選擇環評機構,環保部門公正審批環評報告,社會公眾能夠平等參與到環評的這個進程之中,充分的表達意見,并且要有效的監督權利。我認為這個環評制度良好的氛圍就形成了。
解說:
在本周,不少輿論觀點認為,摘紅頂只是剛剛拉開了環評風暴的序幕,只有當環保部門徹底厘清自身職能后,環評才能真正恢復準入門檻的功能,而接下來,期待建立完善一個環評機構自律、環評審批盡職、公眾參與監督、行政干涉遠離的環評體系,或許正是未來環境由壞變好的必需前提。
常紀文:應該加強環境執法的獨立性,建立環境違規審批的終身責任追究制,不講任何理由,只要是你審批的最后出了問題,你就應當承擔責任,環評制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預防制度,這是國際社會通行制度必須得堅持住,這項制度不能廢,只能讓它變得更好,更公正,更科學。
白巖松: 讓環評成為真環評,裝上真正鋒利的牙齒,絕不會是重視起來之后很快就會見效的,過去30年,因環評不利,我們的欠帳已經太多。目前面臨的挑戰是清理舊賬,但絕不能欠新賬。對于環保部門來說,必須保證從現在起不能再有走過場的環評,否則如同熊瞎子掰苞米,債還會欠下去。同時,表面上看,環保部門重視環評,是拿回自己的權力,但其實拿回的也是真正的責任。有了真權力,今后再有問題是要問責的。對這個理,相信環評部門,你懂得。拜托,并加油。
(本文由環評愛好者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