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懷集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懷集縣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2025-1-9 09:08 來源: 懷集縣人民政府

懷集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懷集縣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縣政府各部門、直屬各單位:

    《懷集縣碳達峰實施方案》已經十七屆縣政府第8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縣發展改革局反映。

懷集縣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30日

懷集縣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扎實推動碳達峰行動,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統籌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以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系統推進懷集縣各領域碳達峰工作。

(二)工作原則

堅持低碳引領,創新驅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貫穿到每一個領域、每一個產業。強化科技和制度創新,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深化能源、交通等相關領域的改革和創新。

總體部署、分類施策。在總體部署上,順應綠色低碳發展潮流,把低碳發展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措施,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在落地實施上,針對不同鄉鎮(街道)、不同領域的實際情況,深入調研、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系統推進、重點突破。堅持系統謀劃、務實苦干,以系統化思維研究謀劃碳達峰工作,以新能源發展、重點產業降碳、試點示范、綠色市場體系等為重點,為碳達峰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政府引導、市場發力。堅持政府主導,發揮政府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充分激發各個領域降碳減排潛能,打造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協同推進的機制。

穩妥有序,安全降碳。堅持先立后破,防止過度反應,穩妥有序、循序漸進推進碳達峰行動。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加快推廣先進環保技術,堅持產業綠色發展,促進新能源發展。深入推進能源供給、消費、技術、體制革命和對外合作,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化能源體系。

(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嚴格控制,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全社會能源資源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持續提升。

到2025年,全縣節能低碳、循環發展及生態建設水平得到提高,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重點領域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單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7%;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市下達的目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省市下達目標;森林覆蓋率達到74.82%,森林蓄積量達到1584萬立方米。鼓勵具備條件的鄉鎮(街道)、行業和企業率先實現碳達峰,為全縣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肇慶市平均水平,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到2030年,單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市下達的目標;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市下達的目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市下達目標,確保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

二、重點任務

圍繞碳達峰目標,從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出發,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重點實施產業綠色提質行動、能源領域碳達峰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重點工業行業碳達峰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交通運輸碳達峰行動、農業農村碳達峰行動、試點示范創建行動、綠色市場體系建設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碳匯能力提升行動和有序達峰行動。

(一)產業綠色提質行動

1.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深入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依照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做強食品加工、生物制藥、金屬加工等特色產業,推動建筑材料、家具制造、汽車零件、食品飲料等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積極對接肇慶市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戰略,依托市內重點發展的汽車動力電池、汽車電子、新一代電子器件、新材料制造等產業鏈和廣州市天河區產業幫扶開展配套新產品研發創新,培育懷集縣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2030年,我縣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左右。(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園區管理局、縣投資促進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2.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產業,積極培育低碳零碳負碳等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思路,拓展產業領域,擴大產業規模,加快先進制造業、光伏發電、生物醫藥以及綠色環保等產業發展。推動可再生能源和儲能一體化產業建設。充分發揮森林覆蓋率高的優勢,遵循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積極引進省內科研院校、優秀企事業單位來懷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節能環保生態技術研發與應用,加快推進森林、竹子、水稻和光伏發電碳匯工程建設,探索引領新型縣域低碳經濟發展新模式。(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財政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林業局、市環境局懷集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產業循環化發展。按照“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對接肇慶市產業發展需求,構建上下游產業鏈,形成汽車零配件、先進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發電等產業集群,積極融入肇慶市產業生態。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減少資源消耗和減碳的協同作用。以建筑垃圾、工業污泥等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為重點,加快大宗固體廢物綜合發展利用。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積極培育再制造企業,促進再生資源產業集聚發展,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縣城管局、市環境局懷集分局、園區管理局、縣投資促進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能源領域碳達峰行動

4.大力發展新能源。發揮土地資源優勢,結合轄區土地供給、電力消納、送電能力等要素,加快推動存量在建7個集中式光伏項目建成投產,實現總裝機容量約80萬千瓦。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整鎮(街道)、整村、工商業廠房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利用,總裝機容量約25萬千瓦。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積極謀劃推動生物質發電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做好“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分散式風電開發利用。到2030年,風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要分別達到10萬千瓦、105萬千瓦和2.8萬千瓦。有序推進“新能源+儲能”應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肇慶)綠色能源基地建設,支持新型儲能“眾籌共建、集群共享”商業模式,合理配置電源側儲能。綜合考慮地理位置、地形地質、水源條件、工程技術、初步經濟效益等因素,全力支持太平嶺、青皮等抽水蓄能項目開展前期工作,爭取盡早納入國家和省規劃建設項目。(縣發展改革局、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局、縣城管局、市環境局懷集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推動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引導全社會消費新能源綠色電力,合理控制油氣消費,加快交通領域油品替換。積極發揮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低碳轉型過程中的支撐過渡作用,完成天然氣主管道“縣縣通”工程,全面推進天然氣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交通燃料、居民生活等領域的高效利用。進一步提高城區居民天然氣普及率,到“十四五”期末,預計普及率達47%,天然氣消費量達到0.063億立方米,到2030年達到0.09億立方米。(縣發展改革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交通運輸局、縣城管局、懷集供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積極構建堅強主網架和柔性配網,加快推動懷集燕巖220千伏變電站建設,同步推進110千伏、35千伏配網項目落地,到2030年形成以220千伏為主干,110千伏、35千伏為支路的完善送電網絡。著力提高配電網接納分布式新能源的能力,推動供電企業加強配電網規劃、設計、運行方法研究,加大投資建設改造力度,加快整線(成片)提升配電網供電質量標準化治理工作,提高配電網接入分布式新能源能力。到2025年,電網初步具備削峰能力,達到最高負荷3%,到2030年達到5%左右。增強電力供給側靈活調節能力,因地制宜開展新型儲能電站示范及規模化應用,大力推進“新能源+儲能”項目建設,按照省、市新型儲能電站發展規劃要求,新建成新能源發電項目配置儲能。(縣發展改革局、縣自然資源局、懷集供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7.加強電網智能化建設。采用先進信息技術,完善供電系統,建設智慧能源系統。采用智能電網,加強電網智能化建設和運營管理,提升縣內電網輸、變、配、用電側智能化水平,適應大規模新能源和分布式電源接入需要,保障供電安全和調峰需求。發展配網柔性化、智能測控等主動配電網技術。鼓勵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骨干光纖傳送網、能源路由器等信息通信技術在電力系統的應用支撐。(縣發展改革局、懷集供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節能降碳增效行動

8.全面提升節能降碳管理能力。嚴格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合理分解各行業能耗雙控目標,實施用能預算管理,建立通報批評、用能預警、約談問責等工作機制。探索碳排放總量控制工作措施,強化碳強度目標與能耗雙控目標的銜接。嚴格實施節能審查制度,新上項目能效水平和碳排放水平須達到行業現行標準。建立跨部門聯動的節能降碳監察機制,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階梯電價等手段,增強監察約束力。探索區域節能降碳工作機制,將節能降碳工作與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結合起來,推動區域能效水平綜合提升。(縣發展改革局、縣統計局、市環境局懷集分局、懷集供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9.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強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從政策規劃、技術標準、數據統計及考核機制等層面構建協同控制框架體系。推動將碳排放納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開展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產生和污染排放,在電力、建材、汽車零件制造等行業統籌開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環境局懷集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0.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開展重點高耗能行業能效和碳強度對標工作,在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實施節能降碳重點工程,引導重點用能單位深入挖掘節能降碳潛力,推進能源綜合梯級利用。鼓勵企業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提升能源和碳排放管理水平。建立以能效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綜合運用稅收、價格、補貼等多種手段,推廣先進高效產品設備,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審查和日常監管,推進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強化對重點用能設備的能效監測,嚴厲打擊違法違規企業和用戶。(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縣交通運輸局、縣市場監管局、縣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重點工業行業碳達峰行動

11.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的盲目發展。嚴格落實能耗雙控及碳排放控制要求,堅決遏制不符合產業政策、未落實能耗指標來源等“兩高”項目的盲目發展。強化“三線一單”源頭防控,對涉及“兩高”項目八大行業進行嚴格管理,建立在建“兩高”項目管理臺賬,對相關項目節能審查、環評審批情況進行評估復核,對標省內乃至國內先進,嚴格“兩高”項目申報。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不符合要求的“兩高”項目要堅決整改,增量項目要堅決嚴控,不符合能耗雙控要求的新項目不得申報。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深入挖掘“兩高”存量項目節能降碳的潛力,引導企業應用綠色技術提高能效水平。(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環境局懷集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2.推動金屬加工行業碳達峰。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完善廢舊金屬產品回收體系,運用環保無害技術,開展廢舊機械、廢舊鋼材、金屬邊角料等回收、拆解和輸送回爐,推進再生資源規模化高效利用。開展綠色化改造,推廣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物流和綠色管理,推進綠色工廠和車間建設,努力構建低碳、綠色的制造體系,推動金屬制品業向綠色化、環保化方向發展。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著力推進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與金屬制品業深度融合,實現傳統制造向綠色智能制造轉型。(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市場監管局、市環境局懷集分局、園區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3.推動食品加工行業碳達峰。以食品加工產業集中地為重點,著力發展綠色加工,引導食品加工行業向集約化、制品化、低碳化轉型。針對各鄉鎮(街道)特色產品,如腐竹、黑醋、果酒等,推進生產過程中燃料替代,降低木材、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鼓勵使用電力作為能源替代。(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環境局懷集分局、園區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

14.建筑設計綠色低碳行動。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增長速度。倡導綠色低碳設計理念,加強城鄉建設氣候韌性。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采用不同類型民用建筑的綠色建筑設計、施工驗收標準,鼓勵發展綠色建筑,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大型公共建筑和機關事業單位辦公建筑、國有資金參與投資建設的其他公共建筑按照一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在一定區域內建設二星級及以上高等級綠色建筑。促進綠色生態城區、片區示范及綠色城市試點等集聚化、規模化發展。編制綠色建筑發展專項規劃,綠色建筑項目嚴格按照《廣東省綠色建筑設計規范》進行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開展綠色建筑驗收。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在城鄉建筑中的應用,推動太陽能光熱系統在中低層住宅、酒店、宿舍、公寓建筑中應用。到2030年,城鎮全面推行超低能耗建筑標準,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90%以上。(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住房城鄉建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5.建筑施工綠色低碳行動。在全縣推行綠色低碳施工,對施工過程進行動態管理,探索建立施工用能限額制度。加快推進建筑工業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裝配式建筑與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相結合,鼓勵建設綜合示范工程,開展裝配式裝修試點示范。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當年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15%以上,其中政府投資工程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達到25%以上。提升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材應用比例,積極拓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應用形式,推廣高效空氣源熱泵技術及產品。加快開展綠色低碳建材產品認證,鼓勵利用建筑廢棄物生產建筑材料和進行再生利用,提高可循環材料利用率,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到2030年,全縣新建建筑綠色建材應用比例力爭達60%。(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住房城鄉建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6.建筑運營綠色低碳行動。強化公共機構和大型商場酒店等公共建筑節能,提高公共機構節能智能化管理水平,重點抓好機關、學校、醫院、商場、酒店等公共建筑的能耗限額管理。推進綠色物業管理,提升建筑物業管理整體技術水平。住建部門對新建建筑實施綠色建筑公示,建立綠色建筑用戶評價和反饋機制。編制綠色建筑后評估技術指南,對綠色建筑運行情況開展后評估,對星級綠色建筑實行動態管理。持續提升用能設備能效標準,各類建筑用能設備能效標準應根據國內外先進能效水平不斷更新,嚴格淘汰低能效設備。2030年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別完成省市下達指標。(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教育局、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縣文廣旅體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7.建筑用能綠色低碳行動。提高建筑用能中清潔電力消費比例,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規模,積極推廣太陽能光伏、太陽能光熱、空氣源熱泵等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高星級綠色建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中積極采用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公共建筑、新建廠房可利用屋頂光伏覆蓋率達到50%。提高城鄉居民生活電氣化水平,積極推廣生活熱水、炊事高效電氣化技術與設備。完善城鄉居民用能基礎設施,提升城鄉居民用氣普及率。(縣發展改革局、縣住房城鄉建設局、懷集供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交通運輸碳達峰行動

18.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把好機動車準入關,嚴格按照肇慶市機動車排放環保標準辦理機動車登記業務,加強核發機動車檢驗合格標志的管理。加快普及電動車,推動縣內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的占比,促進私家車電動化。穩步推進電力車輛對燃油貨運車輛的替代。積極對接新能源整車基地,推動懷集縣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到2025年,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出租車占比達80%、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占比達100%。到2030年,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出租車占比達100%。(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公安局、縣交通運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9.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加強對交通出行情況的監測,對車流量進行分析研判,充分利用地圖軟件、廣播電臺等信息渠道,及時研判交通狀況,發布交通事件信息和出行提示,引導市民綠色出行和選擇合理的出行路線,在交通繁忙地區設置綠波帶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將綠色節能低碳貫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為核心,有效降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加快布局城鄉公共充換電網絡,積極建設城際充電網絡和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配套設施,到2030年,實現轄區內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100%覆蓋。有序推進充換電站(樁)、配套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到2030年,全縣樁(充電樁)車(電動車)比達到1:5以上,充電樁城鄉覆蓋率達到100%,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就近、便捷充電要求。推動不同運輸方式的合理分工、有效銜接,積極推行公鐵聯運,積極爭取新增貴廣高鐵懷集站上、下站點班次,建設以高速鐵路為主體的大容量快速低碳客運服務體系。加快城鄉物流配送綠色發展,推進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的城市物流配送服務模式,鼓勵企業通過融資租賃、車電分離和以租代售等多元形式,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比例。到2030年,城市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60%。(縣發展改革局、縣公安局、縣交通運輸局、懷集供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0.構建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對縣內交通信號燈進行優化配時,對交通組織進行微循環、微改造,完善標志標線。以綠色節能低碳貫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為核心,有效降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加快布局城市公共充電網絡,積極建設城際充電網絡和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配套設施。積極推廣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中的應用。全縣黨政機關及其他公共機構辦公場所停車場、社會公共停車場、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車場按照不低于車位數量20%的比例配建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縣發展改革局、縣公安局、縣交通運輸局、懷集供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農業農村碳達峰行動

21.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能效水平。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動農業機械化,提升農業綜合生產效率和能效水平。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支持新建育苗、倉儲、曬場、農田水利等硬件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堅持新增建設與改造提升并重、建設數量和建成質量并重、工程建設與建后管護并重,產能提升和綠色發展相協調。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發展智慧農機裝備。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大有機肥替代化肥、大力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擴大秸稈綜合利用和綠肥種植,有機肥資源得到有效合理還田利用,到2025年有機肥施用面積占比增加5個百分點以上。到2030年確保累計建成40.1萬畝高標準農田;到2025年累計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6.37萬畝,到2030年累計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3萬畝,以此穩定糧食產能。(縣自然資源局、縣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2.開啟農業農村綠色用能新模式。加快農村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的利用。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推廣節能低碳農業大棚、電動農用車輛、節能環保農機、節能低耗農機裝備、節能大棚。大力發展農光互補、“光伏+設施”低碳農業模式,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種養項目,完善光伏板下種植生態。(縣發展改革局、縣農業農村局、懷集供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3.提升農田固碳增匯能力。實施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選育高產低排放良種,加強水肥管理,推廣水稻間歇灌溉、節水灌溉、施用緩釋肥等技術。加強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提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到2025年,全市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提高到80%以上,回收的農藥包裝廢棄物100%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控制和減少覆膜并積極探索地膜替代技術,提高地膜回收率。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通過農業技術改進、種植模式調整等措施,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通過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有機肥還田、人工種草等措施,持續提高土壤有機碳儲量。(縣農業農村局負責)

(八)試點示范創建行動

24.近零碳示范行動。開展近零碳示范創建行動,探索“園區+社區”近零碳排放聯動創新模式,打造集政府監管、品牌運營、技術研發、多站融合等多功能場景為一體的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雙碳”試點。在綠色技術創新與政策管理創新上協同發力,加強近零碳基礎研究、技術布局和動態跟蹤,推進近零碳排放和負碳排放技術的創新研發與應用,推動管理機制創新實踐,鼓勵近零碳示范項目申報。到2030年,完成企業、行業、社區等層級各1個“雙碳”試點示范建設。(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5.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扎實推進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遵循“因地制宜、清潔高效、分散布局、就近利用”原則,摸查可利用的公共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工業園區和農村居民屋頂資源,對符合條件的屋頂資源進行分布式光伏開發利用,探索適合推廣的有效模式。將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形成良性互動發展格局,為村集體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推動綠美光伏示范鎮建設,到2025年,全縣分布式光伏接網規模達到100MW。[縣發展改革局、縣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落實]

(九)綠色市場體系建設行動

26.促進綠色金融創新發展。支持金融機構積極創新,完善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創新完善綠色金融產品,拓寬綠色貸款融資渠道。推動高碳產業低碳化、新能源產業和碳匯產業的綠色金融,積極參與省市碳匯權益交易試點,開展金融產品創新試驗,推進排放權融資方式創新。鼓勵金融機構為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支持綠色項目建設。鼓勵金融機構支持企業進口節能環保等領域關鍵原材料和核心技術,提高綠色競爭力。健全完善綠色金融政策與組織體系,促進懷集綠色產融對接。鼓勵縣內金融機構建立健全以專門機構、專門窗口、專業隊伍、專有產品、專門機制“五專”為架構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縣發展改革局、縣財政局、市環境局懷集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7.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合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廣東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的運行工作,加強對重點行業控排企業的數據監管,督促企業建立應對碳交易的內部碳排放和交易管理體系,協助和指導企業獲取和管理初始配額。組織縣內控排企業與交易所、金融機構、資產管理公司等交流對接。鼓勵縣內新能源企業和符合要求的企業參與自愿減排交易機制。推動碳普惠試點工作,探索涵蓋公眾百姓、城鎮農村的碳普惠機制,建立具備低碳場景識別、減排量核算、商家聯盟獎勵、民眾參與的減碳行為量化平臺。(縣發展改革局、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林業局、市環境局懷集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8.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探索生態產品資產證券化路徑和模式,開展以生態產品實物量為重點的生態價值核算,探索各類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在生態保護補償、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方面的應用。探索構建行政區域單元生態產品總值和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評價機制,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保護補償、價值實現保障及推進機制。做好縣內自然保護區的資源研究,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力爭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框架,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能力明顯增強。到2030年,我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完善,基本形成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縣發展改革局、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水利局、縣統計局、縣林業局、市環境局懷集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29.開展全民綠色低碳宣傳教育。在學校、社區、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加強生態文明科普教育,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強化民眾的環境意識。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資源環境教育,宣傳節能減碳先進典型和做法。搭建社會監督平臺,鼓勵公眾、社會組織對節能減碳工作進行輿論監督。[縣委宣傳部(縣委網信辦)、縣發展改革局、縣教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0.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在全社會營造節能低碳濃厚氛圍,打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大力培育綠色出行文化,引導大眾積極參與綠色出行創建活動。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結合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縣委宣傳部、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商務局)、縣教育局、縣交通運輸局、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縣市場監管局、縣城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1.堅決抵制浪費行為。開展“光盤行動”和“反對浪費、崇尚節約”等文明行動,制止餐飲浪費。將培育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融入全縣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倡導文明、健康、節約資源的消費方式,堅決抵制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不奢華、不浪費、不攀比,使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意識深入人心。深入開展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園區等創建行動。鼓勵居民開展綠色消費,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品。[縣委宣傳部、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商務局)、縣教育局、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縣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2.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引導企業主動適應綠色優先發展要求,提升綠色創新水平。推動國有企業和重點用能單位制定內部碳達峰行動方案,深入實施碳減排路徑,鼓勵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執行綠色采購,提高資源能源節約水平。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作用,引導企業自覺履行生態環保社會責任,發揮示范作用。(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3.強化領導干部教育培訓。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專題培訓。推動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內容列入黨校(行政學校)教學計劃,深化各級領導干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認識。加強碳達峰、碳中和專業人才培養,增強抓好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縣委組織部、縣委黨校,縣發展改革局、縣教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碳匯能力提升行動

34.持續鞏固提升森林、濕地碳匯能力。開展森林提質增效,加強森林資源培育,持續增加森林蓄積量,實施高質量水源林、鄉村綠化美化等重點生態工程。因地制宜,因林施策,科學編制和實施各區域森林經營方案,大力實施森林撫育、大徑材培育等精準經營措施,實現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推進森林生態系統碳匯提升。大力實施濕地保護修復措施,改善濕地生物棲息環境,豐富濕地生物多樣性。重點完善懷集燕都國家濕地公園保護機構,增加濕地保護面積,提高濕地保護率,改善濕地生態功能,提升濕地固碳能力。(縣自然資源局、縣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有序達峰行動

35.科學制定碳達峰目標。兼顧各鄉鎮(街道)經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減排潛力,把握區域產業結構差異和經濟發展節奏,合理設置碳達峰目標。對于能源利用效率領先、碳排放趨于穩定的鄉鎮(街道),要深入鞏固節能降碳成果,進一步降低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對于經濟發展保持較快增速、產業結構較輕、能源結構較優的鄉鎮(街道),要優先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逐漸實現經濟增長和碳排放脫鉤,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鄉鎮(街道),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盡早實現進入碳達峰平臺期。[縣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落實]

36.因地制宜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結合全縣發展格局和節能降碳工作現狀,因地制宜推動全縣綠色低碳發展。發揮肇慶懷集產業園區在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主體作用,率先推動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打造產業鏈綠色發展新引擎。(縣發展改革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園區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縣發展改革局要加強統籌協調,牽頭會同相關單位加快推進全縣碳達峰各項工作;貫徹國家和省市關于碳達峰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縣委、縣政府有關工作要求;研究和審議關于碳達峰工作的重要文件、重大政策、重大問題,對重大事項進行動態跟蹤和定期協調推進;建立跨部門、常態化工作推進機制,協調跨區域、跨部門職能的重大事項;部署安排重點工作,督促檢查落實情況。

(二)強化目標責任落實

壓實責任,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各鄉鎮(街道)、各部門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堅決扛起碳達峰、碳中和責任,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明確目標任務,制定落實舉措,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自覺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三)嚴格監督考核

加強對碳達峰行動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監測、評估和考核,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各有關部門建立年度碳達峰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的跟蹤評估機制。加強監督考核結果應用,對碳達峰工作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未完成碳排放控制目標的鄉鎮(街道)和部門實行通報批評和約談問責。考核評估結果向社會公開,接受輿論監督。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抄送:縣委各部委,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縣政協辦公室,縣紀委辦,縣人武部,縣人民法院,縣檢察院,省、市駐懷各單位,縣各人民團體。

懷集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12月30日印發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