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展的高碳特征
中國單位GDP的能耗比世界平均值高出近一倍,杜祥琬給出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GDP是全球總量的12.3%,卻消耗了全球21.5%的能源。目前,我國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達6噸,逼近歐洲、日本的水平,且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在一些發達地區則大于10噸,已經觸及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處在發展峰值時的排放量,但這一數字在我國增長較快地區不僅已經達到且在增長。
究其原因是高耗能產業發展的太大、太快,形成了過剩產能,加之諸多浪費、不合理需求以及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中國每年消耗的煤炭占全球的50.4%,在我國的東部地區每年就要消耗全球煤炭的40%,東部地區單位國土面積上消耗的煤炭即“煤耗空間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2倍。而煤炭消耗中,高達一半是直接燃燒(非發電)的,這是最污染的利用方式,杜祥琬分析認為。
據悉,2013年我國共耗煤39億噸,其中發電18.3億噸,直接燃燒的超過20億噸。“油耗空間密度”已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我國東部“碳排放的空間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我國目前每千人汽車擁有數雖不及美國的1/5,但中國東部的“汽車空間密度”已超過了美國。
杜祥琬表示,東部人口密度是全球均值的5倍,考慮到我國的能耗和能源狀況,東部的環境負荷已比世界均值高出5倍以上。因此我國最基本的國情是:環境容量顯著小于世界平均值,我國發展的高碳特征已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