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重大命題,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精準把握。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強調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提供了理論基礎。“天人合一”“天人互益”等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則為這一理念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準確把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旨要義、原則要求和實踐要點,堅定不移走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深刻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旨要義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味著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將自身發展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中,實現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態容量增加同步推進。
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來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人類自誕生起就與自然緊密聯系在一起,現代化使這一聯系更加緊密和深化。西方現代化發展歷程為我們提供了諸多深刻教訓。西方國家對利益無止境的追逐,使其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大量消耗資源能源、肆意破壞生態環境,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
問題,對自然的無節制索取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創傷,也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了嚴重威脅。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力較弱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從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高度來把握。“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一重要論斷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貫穿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維,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深刻真理。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文明的興衰沉浮。諸如四大文明古國都曾因生態環境優越而繁榮昌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國家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逐漸惡化,進而導致文明的衰落。再看現代,一些曾經輝煌的文明也因忽視生態環境保護而陷入困境。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文明,破壞生態環境就是毀滅人類文明。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刻把握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把握。全球化發展使各國互相依存、休戚與共,生態問題成為超越階級、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大氣污染、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不僅影響著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還會對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和人類的共同利益造成損害。例如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進而引發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對全球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是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著眼于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共同福祉,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深刻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要求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要求,就是堅持實現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有機統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科學指導和行動準則。
堅持人民至上。政之所要,在乎民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強,其中包括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盼,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我國生態環境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同呼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與人民生活的密切關系。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讓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改善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堅持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述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綠色發展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的關鍵,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踐證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摒棄傳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要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同時,加強科技創新,推廣應用先進
節能環保技術,為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通過綠色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讓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堅持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統籌協調,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堅持的科學方法。山水林田湖草沙通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相對獨立又彼此依存的關系,共同維持著地球生態系統正常運行。因此,必須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同時,堅持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這五個重大關系,把握好辯證統一關系,提升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深刻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要求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需要科學的理念和正確的原則,更需要不斷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石。當前,生態文明體制已形成基本框架,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仍面臨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需要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一方面,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傳統體制機制是在傳統發展模式下建立的,有些已成為制約綠色發展的障礙,需要立足生態文明發展,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另一方面,加快形成新型體制機制。生態文明是綠色發展的精神內涵,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技術、知識、生態、文化等新的無形生產要素,其發展理念、發展內容、資源概念、組織模式與傳統經濟有很大不同。綠色經濟不可能在傳統體制機制下自發出現,需要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體制機制來催生,這就需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構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根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要部署,已確定了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編纂生態環境法典等重點工作,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改革。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污染防治攻堅已到了進則勝、不進則退,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相持階段,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居高位,生態環境治理呈現問題點多面廣、矛盾新舊交織、壓力累積疊加的特點,必須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要從“小切口”入手,不斷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以更高標準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落實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要求。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健全基于排污許可證的排污單位監管執法體系和自行監測監管機制,落實企業按證排污責任。堅持上下游貫通一體,推動流域共治、區域聯防,完善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機制。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和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對能力。深化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長效機制,推動生態環境監管向基層延伸,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和水平。同時,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通過這些措施,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堅決部署下,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步伐明顯加快,環境要素
市場化配置作用明顯增強,環境經濟
政策激勵效應明顯加大,但仍然存在一些風險挑戰。生態環保結構性壓力依然較大,特別是
碳強度下降形勢嚴峻;環境要素市場機制不夠完善,優化配置作用有待加強;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內生動力還不足,依靠經營主體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潛力尚未充分釋放出來。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就要堅持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度,為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實踐路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凝聚各方力量,為建設美麗中國,推進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